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关键词解释 | 第14-15页 |
1.3.1 城市管理 | 第14-15页 |
1.3.2 数字城市 | 第15页 |
1.3.3 数字化城市管理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4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7-18页 |
2 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8-31页 |
2.1 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背景介绍 | 第18-19页 |
2.1.1 快速城市化要求提升城市管理 | 第18页 |
2.1.2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2.2 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 | 第19-25页 |
2.2.1 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情况 | 第19-22页 |
2.2.2 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应用成效 | 第22-25页 |
2.3 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5-28页 |
2.3.1 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 第25-26页 |
2.3.2 群众参与度不高 | 第26页 |
2.3.3 专业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 第26-27页 |
2.3.4 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完善 | 第27-28页 |
2.4 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2.4.1 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不完善 | 第28-29页 |
2.4.2 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流于形式 | 第29页 |
2.4.3 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 第29页 |
2.4.4 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 | 第29-31页 |
3 金州新区数字化城管模式的改进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31-38页 |
3.1 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改进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3.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1页 |
3.1.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1-32页 |
3.1.3 城市治理理论 | 第32页 |
3.2 国内政府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 | 第32-34页 |
3.2.1 国内部分先进城市数字化城管工作的案例分析 | 第32-33页 |
3.2.2 经验与启示 | 第33-34页 |
3.3 国外政府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经验借鉴 | 第34-35页 |
3.3.1 国外数字化城管的经验 | 第34-35页 |
3.3.2 国外数字化城管的借鉴意义 | 第35页 |
3.4 改进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 第35-38页 |
3.4.1 改进的目标 | 第35-36页 |
3.4.2 改进方案的框架 | 第36-37页 |
3.4.3 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37-38页 |
4 完善金州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8-43页 |
4.1 优化数字化城市管理环境 | 第38-39页 |
4.1.1 创新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 | 第38页 |
4.1.2 做好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 | 第38-39页 |
4.1.3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39页 |
4.2 加强公众参与力度 | 第39-40页 |
4.2.1 提高社会认知度 | 第39页 |
4.2.2 增加参与渠道 | 第39-40页 |
4.2.3 加强服务意识 | 第40页 |
4.3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4.3.1 提升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 第40页 |
4.3.2 完善监督员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4.3.3 优化城管队伍人员结构 | 第41页 |
4.4 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 第41-43页 |
4.4.1 构建规范化的标准体系 | 第41页 |
4.4.2 完善城市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 第41-42页 |
4.4.3 建立城市管理的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