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1 能源效率的含义 | 第11页 |
1.2.2 结构突变点的含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能源效率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结构突变点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1.4.3 预期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结构突变视角下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 第18-27页 |
2.1 能源效率产生结构突变点的机理分析 | 第18-20页 |
2.1.1 结构突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18-19页 |
2.1.2 能源效率的结构突变机理分析 | 第19-20页 |
2.2 结构突变视角下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框架构建 | 第20-23页 |
2.2.1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结构突变点检验模型推导 | 第20-22页 |
2.2.2 基于结构突变理论的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收敛性模型推导 | 第22-23页 |
2.3 结构突变视角下省份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框架构建 | 第23-27页 |
2.3.1 我国省份能源效率的结构突变点检验模型推导 | 第23-24页 |
2.3.2 基于结构突变理论的我国省份能源效率随机收敛检验和β收敛检验模型推导 | 第24-27页 |
3 结构突变视角下我国区域层面上的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 第27-32页 |
3.1 能源效率的测度 | 第27-28页 |
3.2 我国区域层面上能源效率的结构突变点实证检验 | 第28-30页 |
3.2.1 无结构突变点的区域能源效率单位根检验 | 第28页 |
3.2.2 考虑结构突变点的区域能源效率最小LM单位根检验 | 第28-30页 |
3.3 结构突变视角下我国区域的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 第30-32页 |
4 结构突变视角下我国省域层面上的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 第32-42页 |
4.1 我国省域层面上能源效率的结构突变点实证检验 | 第32-38页 |
4.1.1 无结构突变点的最小LM单位根检验 | 第32-34页 |
4.1.2 考虑结构突变点的最小LM单位根检验 | 第34-38页 |
4.2 结构突变视角下我国省域层面的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 第38-42页 |
4.2.1 结构突变视角下我国省域层面的能源效率随机收敛分析 | 第39-40页 |
4.2.2 结构突变视角下我国省域层面的能源效率p收敛分析 | 第40-4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2-4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2-43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3-44页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