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集装箱航运作业监控过程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集装箱航运作业过程的作业与监控 | 第14-24页 |
2.1 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2.1.1 系统工程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系统工程过程 | 第14-15页 |
2.2 集装箱船舶装卸作业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2.2.1 集装箱船舶装卸作业的机械设备 | 第15-16页 |
2.2.2 集装箱船舶装卸作业的专业术语 | 第16-17页 |
2.3 集装箱船舶装卸作业流程 | 第17-18页 |
2.4 船舶装卸作业效率计算 | 第18-21页 |
2.5 船舶装卸作业的监控过程 | 第21-22页 |
2.6 航运作业监控系统在航运作业过程中的作用 | 第22-24页 |
第3章 D公司船舶装卸作业监控过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35页 |
3.1 D公司及其管理机制简介 | 第24-27页 |
3.1.1 D公司概况 | 第24页 |
3.1.2 D公司企业架构 | 第24-26页 |
3.1.3 D公司总体战略目标和服务理念 | 第26-27页 |
3.1.4 D公司外部环境及其市场竞争 | 第27页 |
3.2 集装箱船舶装卸作业组织过程 | 第27-29页 |
3.3 D公司现有的船舶装卸作业监控过程 | 第29-30页 |
3.4 D公司现有航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5 退动态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3.5.1 值班经理的关联因素 | 第32页 |
3.5.2 船舶作业调度员的关联因素 | 第32页 |
3.5.3 码头现场作业人员的关联因素 | 第32-33页 |
3.5.4 监控手段方面的关联因素 | 第33-34页 |
3.6 减少退动态的对策 | 第34页 |
3.7 结论 | 第34-35页 |
第4章 船舶装卸作业监控过程的改进与实施 | 第35-47页 |
4.1 监控过程中基本算法的改进 | 第35-36页 |
4.1.1 岸桥作业效率表示方法 | 第35-36页 |
4.1.2 作业时间计算方法 | 第36页 |
4.2 作业监控手段的改进 | 第36-37页 |
4.2.1 信息技术给监控过程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 第37页 |
4.2.2 监控过程预警机制的引入 | 第37页 |
4.3 作业监控系统 | 第37-47页 |
4.3.1 航运作业监控系统的总体目标 | 第38页 |
4.3.2 航运监控系统的主要监控项目 | 第38-40页 |
4.3.3 作业进度相关的监控项目 | 第40-41页 |
4.3.4 作业效率相关的监控项目 | 第41-42页 |
4.3.5 特种箱作业相关的监控项目 | 第42页 |
4.3.6 航运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呈现方式 | 第42-43页 |
4.3.7 图形化实时显示作业进度和作业效率 | 第43页 |
4.3.8 效率低下时的报警功能 | 第43-44页 |
4.3.9 对特种箱作业的预警功能 | 第44-45页 |
4.3.10 作业过程中的完整数据记录 | 第45页 |
4.3.11 单条作业线的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4.3.12 监控系统的详细设计与软件开发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7-49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47页 |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