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文献分析方法 | 第16页 |
1.4.2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6页 |
1.4.3 访谈法 | 第16页 |
1.4.4 案例分析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微公益概述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互联网时代 | 第18页 |
2.1.2 微公益内涵 | 第18-19页 |
2.1.3 运作模式 | 第19页 |
2.2 互联网时代微公益特点 | 第19-21页 |
2.2.1 实现“人人公益 | 第19-20页 |
2.2.2 参与形式多样 | 第20页 |
2.2.3 注重效率和互动 | 第20-21页 |
2.3 微公益产生的背景 | 第21-23页 |
2.3.1 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意识提高 | 第21-22页 |
2.3.2 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网站提供互动平台 | 第22-23页 |
2.3.3 传统公益面临信任危机 | 第23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4.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4页 |
2.4.2 STP定位和聚焦理论 | 第24页 |
2.4.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微公益运作模式案例 | 第26-39页 |
3.1 个人启动模式 | 第26-30页 |
3.1.1 案例介绍——颠球挑战 | 第26-27页 |
3.1.2 个人启动模式运作流程 | 第27-29页 |
3.1.3 模式特点 | 第29-30页 |
3.2 公益组织主导模式 | 第30-34页 |
3.2.1 案例介绍——沈阳青春志愿者协会公益活动 | 第30-31页 |
3.2.2 公益组织主导模式运作流程 | 第31-33页 |
3.2.3 模式特点 | 第33-34页 |
3.3 企业倡导型模式 | 第34-39页 |
3.3.1 沈阳“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项目 | 第34页 |
3.3.2 企业倡导模式运作流程 | 第34-37页 |
3.3.3 模式特点 | 第37-39页 |
第4章 微公益运作模式分析 | 第39-44页 |
4.1 微公益运作模式比较 | 第39-41页 |
4.1.1 三种模式共性 | 第39页 |
4.1.2 差异性 | 第39-41页 |
4.2 微公益模式优势 | 第41-42页 |
4.2.1 微公益模式提供全新交流平台 | 第41页 |
4.2.2 微公益模式涉及范围更广 | 第41-42页 |
4.2.3 微公益模式理念先进 | 第42页 |
4.3 微公益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4.3.1 组织运作缺乏规范性 | 第42页 |
4.3.2 可持续发展乏力 | 第42-43页 |
4.3.3 运作团队的专业性不足 | 第43页 |
4.3.4 运作缺乏法律依据 | 第43-44页 |
第5章 完善微公益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4-48页 |
5.1 政府层面 | 第44-45页 |
5.1.1 转变执政观念,培养公益理念 | 第44页 |
5.1.2 完善微公益运作过程的监督体系 | 第44-45页 |
5.1.3 通过立法明确微公益组织募捐的合法性 | 第45页 |
5.2 微公益组织层面 | 第45-46页 |
5.2.1 加强与其他公益组织的协调合作 | 第45页 |
5.2.2 组建专业和专职的管理团队 | 第45-46页 |
5.2.3 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 第46页 |
5.3 社会层面 | 第46-48页 |
5.3.1 完善微公益公信力机制 | 第46-47页 |
5.3.2 构建多元的公益环境 | 第47-4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8-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