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慈善组织的地方政府监管概述 | 第17-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慈善组织 | 第17页 |
2.1.2 慈善组织的地方政府监管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志愿失灵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公私伙伴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沈阳市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履行现状 | 第20-28页 |
3.1 沈阳市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必要性 | 第20-21页 |
3.1.1 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 第20页 |
3.1.2 明晰慈善组织的地方政府监管内容 | 第20-21页 |
3.1.3 保障捐赠者的权利 | 第21页 |
3.2 沈阳市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实践 | 第21-28页 |
3.2.1 事前监管 | 第21-23页 |
3.2.2 事中监管 | 第23-25页 |
3.2.3 事后监管 | 第25-28页 |
第4章 沈阳市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28-36页 |
4.1 沈阳市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 第28-32页 |
4.1.1 政府事前监管苛刻 | 第28-29页 |
4.1.2 政府事中监管有效性不够 | 第29-31页 |
4.1.3 政府事后监管流于形式 | 第31-32页 |
4.1.4 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管“重事前,轻事中、事后” | 第32页 |
4.2 沈阳市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2-36页 |
4.2.1 慈善组织“政府主导”意识浓厚 | 第32-33页 |
4.2.2 地方政府与其他监督主体缺乏沟通与合作 | 第33页 |
4.2.3 地方政府监管保障因素缺失 | 第33-34页 |
4.2.4 慈善组织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4-36页 |
第5章 完善沈阳市慈善组织的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5.1 转变观念,科学监管 | 第36-37页 |
5.1.1 政府与慈善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 第36-37页 |
5.1.2 树立全程监管意识 | 第37页 |
5.2 构建多元化慈善监管体系 | 第37-39页 |
5.2.1 推动慈善组织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 第37-38页 |
5.2.2 鼓励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 第38页 |
5.2.3 重视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 第38-39页 |
5.3 加强政府对慈善组织的扶持力度 | 第39页 |
5.3.1 落实慈善组织直接登记制度 | 第39页 |
5.3.2 培养慈善组织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 第39页 |
5.4 营造“人人做慈善”的文化氛围 | 第39-41页 |
5.4.1 充分发挥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 | 第39-40页 |
5.4.2 加强慈善文化的学习与交流 | 第40页 |
5.4.3 强化社区慈善的影响力 | 第40-41页 |
5.5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 第41-42页 |
5.5.1 完善信息公开平台及制度 | 第41页 |
5.5.2 探索信息互动方式 | 第41页 |
5.5.3 加大慈善组织的惩罚力度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6.2 研究局限性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