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生存环境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3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第8-9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理论意义第9页
        二、现实意义第9-10页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第10-13页
        一、指导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第10-11页
        二、研究方法第11-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第13-23页
    第一节 文献综述第13-20页
        一、非遗传承人(群体)保护研究第13-15页
        二、非遗传承群体生存环境研究第15-16页
        三、非遗的“文化空间”保护研究第16-18页
        四、三坊七巷内非遗传承人研究第18-20页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概念及其讨论第20-21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0-21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21页
    第三节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第21-23页
        一、符合《非遗法》中规定传承人条件第21-22页
        二、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固定性第22-23页
第三章 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分析第23-55页
    第一节 三坊七巷社会环境变迁及改造沿革第23-28页
        一、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历程回顾第23-24页
        二、三坊七巷非遗文化空间变迁评述第24-28页
    第二节 三坊七巷非遗传承人生存状况研究第28-42页
        一、非遗传承人:三坊七巷文化空间的“活化”因素第28-29页
        二、三坊七巷非遗传承人概况第29-32页
        三、三坊七巷非遗传承人与环境互动关系分析第32-37页
        四、三坊七巷传承人生存状况差异性分析第37-42页
    第三节 三坊七巷非遗传承人生存环境问题分析第42-51页
        一、存在问题第42-45页
        二、原因分析第45-51页
    第四节 三坊七巷非遗传承人生存环境研究启示第51-55页
        一、政府与传承人“非遗知识”的断裂第51-52页
        二、“原生空间”与“次生空间”的断裂第52-53页
        三、生存与适应的断裂第53-55页
第四章 非遗传承人生存环境之路探索第55-58页
    第一节 建立双向互通的社会支持交换网络体系第55-57页
    第二节 社区博物馆第57-58页
结语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个人简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西方新修辞角度谈外宣文本中隐喻的翻译
下一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精神文明的时代内涵及建设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