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水库管理论文--水库运行管理论文

梯级水库洪灾风险分析理论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主要符号表第22-24页
1 绪论第24-35页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24-25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25-30页
        1.2.1 洪灾风险分析第25-26页
        1.2.2 水库洪灾风险分析第26-29页
        1.2.3 梯级水库群系统的洪灾风险分析第29-30页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30-3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31-35页
        1.4.1 本文主要内容第31-33页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图第33-35页
2 研究区概况第35-41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大渡河干流梯级水库群基本自然特征第35-37页
        2.2.1 自然地理概况第35-36页
        2.2.2 气候特征第36-37页
        2.2.3 暴雨洪水特征第37页
    2.3 大渡河干流梯级水库群基本规划情况第37-40页
        2.3.1 水库规划方案第37-38页
        2.3.2 水库工程等级和防洪标准第38-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3 梯级水库群多源风险分析理论框架第41-6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基本概念第41-43页
        3.2.1 风险的概念及其本质第41-42页
        3.2.2 控制性工程和薄弱性工程的概念第42页
        3.2.3 全生命周期的统筹防控第42-43页
    3.3 梯级水库群多源风险源分析研究机理第43-46页
        3.3.1 系统的结构特征及风险源第43-45页
        3.3.2 系统多源风险评估研究的技术路线第45-46页
    3.4 梯级水库群系统薄弱性工程的识别第46-52页
        3.4.1 界定水库的失效模式第46-47页
        3.4.2 成因分析第47-49页
        3.4.3 概率统计分析第49-52页
        3.4.4 梯级水库连溃的分析第52页
    3.5 梯级水库群系统洪灾风险的估计和评价第52-60页
        3.5.1 单元水库失效风险估计第52-53页
        3.5.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系统失效风险率估计第53-60页
        3.5.3 可接受风险水平评价第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 梯级水库群系统薄弱性工程识别第61-104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基于AHP的单元水库关键致灾因子识别模型第61-67页
        4.2.1 AHP法原理第61-63页
        4.2.2 单元水库失效层次结构模型第63-67页
    4.3 大渡河流域PMP的估算第67-86页
        4.3.1 典型暴雨分析第68-69页
        4.3.2 大渡河流域子流域的划分第69-72页
        4.3.3 水文气象数据处理第72-74页
        4.3.4 当地暴雨的放大第74-80页
        4.3.5 PMP成果合理性检验及推荐第80-83页
        4.3.6 PMF成果合理性检验及推荐第83-86页
    4.4 基于成因分析的系统中薄弱性工程识别第86-92页
        4.4.1 成因分析思路第86-87页
        4.4.2 简化处理第87页
        4.4.3 识别结果第87-90页
        4.4.4 结果分析第90-92页
    4.5 基于土石坝连溃分析的水库设计参数建议值的论证第92-103页
        4.5.1 D_1段系统梯级连溃模型及计算结果第92-95页
        4.5.2 D_2段系统梯级连溃模型及计算结果第95-103页
    4.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5 单元水库失效风险估计与评价第104-130页
    5.1 引言第104-105页
    5.2 超标准洪峰频率分析第105-113页
        5.2.1 统计学的极值理论第105页
        5.2.2 洪水极值分析的基本方法第105-107页
        5.2.3 Monte Carlo模拟方法第107-109页
        5.2.4 水库超标准洪峰分布特征分析第109-113页
    5.3 水库失效风险率估计理论方法第113-115页
        5.3.1 随机变量特征值分布第113-114页
        5.3.2 模拟过程第114页
        5.3.3 具体步骤第114-115页
    5.4 水库调洪最高水位随机分布特征分析第115-122页
        5.4.1 洪水特征值统计分析第115-116页
        5.4.2 入库洪水过程的生成第116-117页
        5.4.3 调洪最高水位随机分布特征第117-122页
    5.5 基于不同建设时期的单元水库失效风险率估计第122-125页
        5.5.1 第一阶段建设水库失效风险率第123页
        5.5.2 第二阶段建设水库失效风险率第123-124页
        5.5.3 第三阶段建设水库失效风险率第124-125页
    5.6 薄弱性工程识别结果对比第125-129页
        5.6.1 基于概率统计分析的薄弱性工程识别第125-126页
        5.6.2 结果对比第126-129页
    5.7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6 梯级水库群系统失效风险估计与评价第130-160页
    6.1 引言第130页
    6.2 梯级系统失效的一般模式第130-132页
        6.2.1 梯级系统失效特性第130-131页
        6.2.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系统失效概率解析分析第131-132页
    6.3 系统节点失效概率的求解第132-133页
    6.4 大渡河干流梯级系统失效风险率估计第133-151页
        6.4.1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系统失效风险率估计第133-134页
        6.4.3 水库原设计参数下梯级系统失效风险率估计第134-143页
        6.4.4 水库建议设计参数梯级系统失效风险率估计第143-151页
    6.5 大渡河梯级水库群系统失效风险评价第151-159页
        6.5.1 基于特级水库风险控制标准的失效风险评价第151页
        6.5.2 基于生命风险损失的系统失效风险评价第151-159页
    6.6 本章小结第159-16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60-166页
    7.1 主要结论第160-163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63-164页
    7.3 展望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作者简介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生态目标的水库引水与供水联合调度研究
下一篇: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微纳传感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