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极端气候事件研究方法综述 | 第16-18页 |
1.2.1 频率分析法 | 第16-17页 |
1.2.2 指标分析法 | 第17-18页 |
1.3 气候变化对洪水影响研究方法综述 | 第18-28页 |
1.3.1 气候情景生成技术 | 第19-20页 |
1.3.2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 | 第20-23页 |
1.3.3 降尺度方法 | 第23-26页 |
1.3.4 流域水文模型 | 第26-28页 |
1.3.5 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 第28页 |
1.4 多变量水文频率研究方法综述 | 第28-2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北江飞来峡水库上游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 第31-49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研究区域和数据 | 第31-33页 |
2.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1-33页 |
2.2.2 资料数据 | 第3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2.3.1 极端气候指标 | 第33-35页 |
2.3.2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 第35-36页 |
2.3.3 趋势稳定性判别条件 | 第36页 |
2.4 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强度分析 | 第36-39页 |
2.4.1 趋势强度百分比 | 第36-38页 |
2.4.2 趋势强度空间分布 | 第38-39页 |
2.5 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稳定性分析 | 第39-42页 |
2.5.1 极端气温指标趋势稳定性 | 第39-41页 |
2.5.2 极端降水指标趋势稳定性 | 第41-42页 |
2.6 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势量级分析 | 第42-45页 |
2.6.1 极端气温指标趋势量级 | 第42-44页 |
2.6.2 极端降水指标趋势量级 | 第44-45页 |
2.7 极端气候指标时间序列分析 | 第45-48页 |
2.7.1 极端气温指标序列 | 第45-47页 |
2.7.2 极端降水指标序列 | 第47-4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北江飞来峡水库上游历史降雨与洪水变化特征研究 | 第49-73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资料数据 | 第4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3.3.1 突变检验 | 第49-50页 |
3.3.2 小波分析 | 第50-51页 |
3.3.3 双累积曲线法 | 第51页 |
3.4 强降雨变化分析 | 第51-59页 |
3.4.1 年最大降雨变化分析 | 第51-53页 |
3.4.2 汛期降雨变化分析 | 第53-59页 |
3.5 历史洪水变化分析 | 第59-66页 |
3.5.1 径流和洪峰的年内分布特征 | 第59页 |
3.5.2 年最大洪峰和洪量变化分析 | 第59-63页 |
3.5.3 汛期洪水变化分析 | 第63-66页 |
3.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历史洪水影响分析 | 第66-71页 |
3.6.1 相关性分析 | 第66-67页 |
3.6.2 降雨对洪水影响分析 | 第67-70页 |
3.6.3 人类活动影响分析 | 第70-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飞来峡水库上游区域水循环洪水模型与方法研究 | 第73-85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VIC模型简介 | 第73-76页 |
4.2.1 蒸发计算 | 第74-75页 |
4.2.2 融雪和冻土计算 | 第75页 |
4.2.3 土壤含水量及产流计算 | 第75-76页 |
4.3 VIC模型数据及参数标定 | 第76-80页 |
4.4 汇流模型 | 第80-81页 |
4.5 飞来峡水库上游洪水模型评估 | 第81-84页 |
4.5.1 模型参数率定结果 | 第81页 |
4.5.2 模拟评估 | 第81-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江飞来峡水库极端入库洪水预估 | 第85-123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85-88页 |
5.2.1 降尺度方法 | 第85-87页 |
5.2.2 评估结果不确定描述方法 | 第87-88页 |
5.3 气候模式介绍 | 第88-91页 |
5.3.1 CMIP3 多模式集合降尺度数据 | 第88-89页 |
5.3.2 CMIP5 多模式集合降尺度数据 | 第89-90页 |
5.3.3 区域气候模式RegCM4.0 | 第90-91页 |
5.3.4 CMIP5 单模式数据 | 第91页 |
5.4 气候模式适应性评估 | 第91-97页 |
5.4.1 月气温与降雨评估 | 第91-93页 |
5.4.2 日气温与降雨评估 | 第93-97页 |
5.5 未来情景飞来峡水库上游气温和降雨预估 | 第97-103页 |
5.5.1 未来月气温变化 | 第97-99页 |
5.5.2 未来月降雨变化 | 第99-101页 |
5.5.3 未来极端降雨变化 | 第101-103页 |
5.6 历史与未来时期飞来峡水库日流量模拟 | 第103-108页 |
5.6.1 日流量模拟 | 第103-105页 |
5.6.2 月流量变化 | 第105-108页 |
5.7 极端洪水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08-121页 |
5.7.1 未来极端洪水趋势变化 | 第108-110页 |
5.7.2 未来极端洪水强度变化 | 第110-114页 |
5.7.3 未来极端洪水频率变化 | 第114-12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州市水文气象要素历史变化特征研究 | 第123-134页 |
6.1 引言 | 第123页 |
6.2 研究区域和数据 | 第123-125页 |
6.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23-124页 |
6.2.2 资料数据 | 第124-125页 |
6.3 小时暴雨变化 | 第125-126页 |
6.3.1 小时暴雨序列统计分析 | 第125页 |
6.3.2 小时暴雨频次统计分析 | 第125-126页 |
6.3.3 小时暴雨趋势分析 | 第126页 |
6.4 日强降雨变化 | 第126-128页 |
6.4.1 序列统计分析 | 第126-127页 |
6.4.2 强降雨频次统计分析 | 第127-128页 |
6.5 气温变化 | 第128-131页 |
6.5.1 日气温变化 | 第128-129页 |
6.5.2 极端气温事件变化 | 第129-131页 |
6.6 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 | 第131-13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七章 广州市城区雨潮遭遇风险概率模型研究 | 第134-145页 |
7.1 引言 | 第134页 |
7.2 数据和方法 | 第134-138页 |
7.2.1 资料数据 | 第134-135页 |
7.2.2 研究方法 | 第135-138页 |
7.3 Copula优选 | 第138-140页 |
7.3.1 参数估计 | 第138页 |
7.3.2 拟合优度检验 | 第138-140页 |
7.4 雨潮联合分布计算 | 第140-141页 |
7.5 雨潮组合风险概率模型构建 | 第141-143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八章 气候变化对广州市城区内涝风险概率影响评估 | 第145-165页 |
8.1 引言 | 第145页 |
8.2 数据和方法 | 第145-147页 |
8.2.1 气候模式数据 | 第145-146页 |
8.2.2 研究方法 | 第146-147页 |
8.3 未来气候情景预估 | 第147-152页 |
8.3.1 月气温变化 | 第147-148页 |
8.3.2 月降雨变化 | 第148-150页 |
8.3.3 极端降雨变化 | 第150-152页 |
8.4 海平面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52-153页 |
8.5 雨潮遭遇风险概率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53-163页 |
8.5.1 Copula函数选择 | 第154-155页 |
8.5.2 未来雨潮遭遇风险概率变化 | 第155-163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8页 |
结论 | 第165-167页 |
展望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2-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
附件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