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36页 |
1.1 挖掘机节能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3-16页 |
1.1.1 挖掘机节能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挖掘机传统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 混合动力挖掘机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油液混合动力技术简介 | 第20-21页 |
1.2.3 油液混合动力在汽车领域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4 油液混合动力在挖掘机领域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1.3 工作装置能量回收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1.3.1 动臂能量回收 | 第29-31页 |
1.3.2 回转能量回收 | 第31-32页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32-36页 |
1.4.1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课题的提出 | 第32-3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2. 流量耦合式多工作装置能量回收系统设计研究 | 第36-53页 |
2.1 传统液压挖掘机系统与工况分析 | 第36-39页 |
2.1.1 传统液压挖掘机系统 | 第36-37页 |
2.1.2 液压系统工况分析 | 第37-39页 |
2.1.3 能量回收系统设计目标 | 第39页 |
2.2 多工作装置能量回收系统结构 | 第39-44页 |
2.2.1 动臂能量回收系统 | 第40-42页 |
2.2.2 回转能量回收系统 | 第42-43页 |
2.2.3 能量存储系统 | 第43页 |
2.2.4 流量耦合系统 | 第43-44页 |
2.3 系统建模 | 第44-48页 |
2.3.1 液压泵 | 第44-45页 |
2.3.2 动臂油缸 | 第45-46页 |
2.3.3 回转马达 | 第46-47页 |
2.3.4 蓄能器 | 第47-48页 |
2.4 参数匹配 | 第48-52页 |
2.4.1 蓄能器容积 | 第49-51页 |
2.4.2 蓄能器工作压力 | 第51-52页 |
2.5 小结 | 第52-53页 |
3. 流量耦合式多工作装置能量回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第53-75页 |
3.1 流量分配控制策略 | 第53-57页 |
3.1.1 控制系统结构建立 | 第53-54页 |
3.1.2 控制策略提出 | 第54-57页 |
3.2 控制策略分析与优化 | 第57-64页 |
3.2.1 元件动态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3.2.2 控制效果分析 | 第59-61页 |
3.2.3 优化规则提出 | 第61-64页 |
3.3 控制策略试验研究 | 第64-74页 |
3.3.1 试验平台介绍 | 第64-65页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5-74页 |
3.4 小结 | 第74-75页 |
4. 扭矩耦合式油液混合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 第75-95页 |
4.1 系统设计 | 第75-85页 |
4.1.1 发动机工况 | 第75-78页 |
4.1.2 复合式油液混合动力系统 | 第78-80页 |
4.1.3 系统建模 | 第80-85页 |
4.2 系统参数优化 | 第85-91页 |
4.2.1 最优控制问题定义 | 第85-87页 |
4.2.2 动态规划法 | 第87-88页 |
4.2.3 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 第88-91页 |
4.3 系统节能性分析 | 第91-93页 |
4.4 小结 | 第93-95页 |
5. 基于拉格朗日乘数法的扭矩耦合式油液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 第95-120页 |
5.1 能量管理策略离线优化 | 第95-107页 |
5.1.1 分层式控制系统结构 | 第95-96页 |
5.1.2 拉格朗日乘数法应用 | 第96-101页 |
5.1.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101-107页 |
5.2 在线能量优化管理策略 | 第107-115页 |
5.2.1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修正 | 第107-112页 |
5.2.2 基于蓄能器SOC的自适应修正 | 第112-115页 |
5.3 能量管理策略节能对比分析 | 第115-119页 |
5.4 小结 | 第119-12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