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施工概括 | 第9-10页 |
1.2 施工控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桥梁施工控制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国外施工控制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3.2 国内施工控制发展状况 | 第12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桥梁的施工控制 | 第14-21页 |
2.1 施工控制的内容 | 第14-15页 |
2.1.1 结构变形控制 | 第14页 |
2.1.2 结构应力控制 | 第14-15页 |
2.1.3 温度控制 | 第15页 |
2.1.4 结构稳定性控制 | 第15页 |
2.2 施工控制的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2.2.1 开环控制方法 | 第16页 |
2.2.2 闭环控制方法 | 第16页 |
2.2.3 自适应控制方法 | 第16-17页 |
2.3 施工控制中结构分析的方法 | 第17-19页 |
2.3.1 前进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2.3.2 倒退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4 施工控制中的参数识别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摩西沟大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31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1-23页 |
3.1.1 工程背景 | 第21页 |
3.1.2 结构主要材料 | 第21-22页 |
3.1.3 桥梁施工要点 | 第22-23页 |
3.2 Midas Civil在桥梁中的应用 | 第23页 |
3.3 摩西沟大桥有限元模型 | 第23-31页 |
3.3.1 建立结构模型 | 第23-24页 |
3.3.2 定义并构建结构组 | 第24-25页 |
3.3.3 摩西沟边界组的定义 | 第25-26页 |
3.3.4 定义荷载组并输入荷载 | 第26页 |
3.3.5 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 第26-30页 |
3.3.6 定义材料特性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施工控制中的参数单因子敏感性分析 | 第31-47页 |
4.1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线性控制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4.1.1 结构因素 | 第31-32页 |
4.1.2 施工工艺 | 第32页 |
4.1.3 施工监测 | 第32页 |
4.1.4 结构模型分析 | 第32页 |
4.1.5 温度变化 | 第32页 |
4.1.6 混凝土材料收缩徐变 | 第32-33页 |
4.2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4.3 桥梁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4-45页 |
4.3.1 结构的弹性模量 | 第34-36页 |
4.3.2 结构的自重 | 第36-39页 |
4.3.3 桥梁预应力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9-43页 |
4.3.4 桥梁材料收缩徐变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施工控制中的参数双因子敏感性分析 | 第47-57页 |
5.1 材料容重和材料弹模双因子敏感性分析 | 第47-50页 |
5.2 材料容重和管道摩阻系数双因子敏感性分析 | 第50-52页 |
5.3 材料弹性模量和管道摩阻系数双因子敏感性分析 | 第52-54页 |
5.4 管道摩阻系数和管道偏差系数双因子敏感性分析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摩西沟大桥施工控制分析 | 第57-76页 |
6.1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和原则 | 第57-58页 |
6.1.1 施工监控的目的 | 第57页 |
6.1.2 施工监控原则 | 第57-58页 |
6.2 线形测量 | 第58-61页 |
6.2.1 基准点的设立 | 第58页 |
6.2.2 主梁挠度的观测 | 第58-59页 |
6.2.3 立模标高的确定 | 第59-60页 |
6.2.4 主梁立模标高的测量 | 第60页 |
6.2.5 主梁顶面高程的测量 | 第60-61页 |
6.2.6 多跨线形的通测 | 第61页 |
6.2.7 精度控制 | 第61页 |
6.3 混凝土结构应变测试 | 第61-64页 |
6.3.1 传感器布置方案 | 第61-64页 |
6.3.2 箱梁结构应力测量 | 第64页 |
6.3.3 测试应力误差分析 | 第64页 |
6.4 应力监测成果 | 第64-67页 |
6.5 线形监控成果 | 第67-75页 |
6.6 摩西沟大桥施工监控结论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论文结论 | 第76-77页 |
7.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