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概述 | 第12-22页 |
(一) 民事执行和解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民事执行和解的定义 | 第12-13页 |
2、民事执行和解的表现形式 | 第13-14页 |
(二) 民事执行和解的性质定位 | 第14-17页 |
1、民事执行和解性质的理论争议与评析 | 第14-16页 |
2、民事执行和解的性质界定 | 第16-17页 |
(三)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价值 | 第17-22页 |
1、能够化解执行难状况,是及时实现当事人民事权益的有效途径 | 第18-19页 |
2、是当事人处分权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的体现 | 第19页 |
3、是对程序正义的补救 | 第19-22页 |
二、民事执行和解的类型与救济途径 | 第22-26页 |
(一) 执行外和解与相应的救济途径 | 第22-23页 |
1、纯粹的当事人之间的行为:执行外的和解 | 第22-23页 |
2、救济途径 | 第23页 |
(二) 附条件中止执行程序和解与相应救济途径 | 第23-24页 |
1、执行中的和解:附条件中止执行程序 | 第23-24页 |
2、救济途径 | 第24页 |
(三) 取代原执行名义的和解与相应救济途径 | 第24-26页 |
1、执行中的和解:取代原执行名义 | 第24-25页 |
2、救济途径 | 第25-26页 |
三、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现状与问题评析 | 第26-33页 |
(一) 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6-29页 |
1、我国现有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执行和解的规定及评价 | 第26-27页 |
2、强制执行法草案关于执行和解规定及评价 | 第27-29页 |
(二) 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3页 |
1、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问题 | 第29页 |
2、执行和解中法院执行人员的定位问题 | 第29-30页 |
3、执行和解协议的履行期限问题 | 第30-31页 |
4、执行和解中债权人反悔的问题 | 第31页 |
5、执行和解救济途径问题 | 第31-33页 |
四、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完善 | 第33-43页 |
(一) 坚持民事执行和解的自愿原则 | 第33页 |
(二) 强化民事执行的监督机制 | 第33-34页 |
(三) 明确民事执行和解的效力 | 第34-35页 |
1、规定执行和解的一般法律效力 | 第34-35页 |
2、规定执行和解为执行中止的法定事由 | 第35页 |
(四) 明确法院执行机构在民事执行和解中的地位 | 第35-38页 |
1、法院执行机构对执行和解介入的程度 | 第36-37页 |
2、执行和解协议的审查程度和方式 | 第37-38页 |
3、完善告知制度 | 第38页 |
4、执行和解的结案方式 | 第38页 |
(五) 完善民事执行和解的履行 | 第38-40页 |
1、严格规范和合理限制当事人的反悔权 | 第38-39页 |
2、有效控制执行和解中义务人的财产 | 第39-40页 |
3、规范执行和解中的担保 | 第40页 |
(六) 完善民事执行和解的救济措施 | 第40-43页 |
1、申请恢复执行制度 | 第40-41页 |
2、确立执行和解中的不安抗辩权制度 | 第41-42页 |
3、确立第三人的执行异议之诉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