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违约可得利益赔偿制度缺陷及完善措施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可得利益的概念分析 | 第14-18页 |
一、国内可得利益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国外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15-16页 |
三、可得利益概念的比较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我国违约可得利益赔偿制度的现状 | 第18-23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18-20页 |
二、违约可得利益赔偿案例的统计分析 | 第20-22页 |
三、结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违约可得利益赔偿制度的缺陷 | 第23-31页 |
一、确定性规则的缺失 | 第23-25页 |
二、可预见规则不明确 | 第25-27页 |
三、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明确 | 第27-28页 |
四、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及举证标准缺失 | 第28-30页 |
五、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与其行使之间的矛盾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违约可得利益赔偿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1-38页 |
一、制度完善方式的建议 | 第31-32页 |
二、确立完整意义上的确定性规则 | 第32页 |
三、明确可预见规则 | 第32-34页 |
四、借鉴实践中的可得利益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五、明确举证责任归属及举证标准 | 第35-36页 |
六、限定法官自由裁量权范围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附件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