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 第9-12页 |
1.1.1 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1.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1.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缘起 | 第14-26页 |
2.1 现代社会的新变化 | 第14-17页 |
2.1.1 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 第14-15页 |
2.1.2 社会政治的新变化 | 第15-17页 |
2.1.3 社会阶级的新变化 | 第17页 |
2.2 现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 第17-23页 |
2.2.1 宗教的平等思想 | 第18-19页 |
2.2.2 文学中的美德思想 | 第19-20页 |
2.2.3 启蒙思想中的人权观念 | 第20-21页 |
2.2.4 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 第21-23页 |
2.3 马克思家风的影响 | 第23-26页 |
2.3.1 家庭的宗教传统 | 第23-24页 |
2.3.2 父亲的职业风范 | 第24-26页 |
第3章 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演变过程 | 第26-33页 |
3.1 理想主义时期(1835-1841) | 第26-27页 |
3.1.1 中学时期的德性正义 | 第26-27页 |
3.1.2 大学时期的理性正义 | 第27页 |
3.2 民主主义时期(1841-1843) | 第27-30页 |
3.2.1 抽象的民主主义正义 | 第27-28页 |
3.2.2 抽象的人道主义正义 | 第28-30页 |
3.3 共产主义时期(1844-1846) | 第30-33页 |
3.3.1 抽象共产主义正义 | 第30页 |
3.3.2 现实共产主义正义 | 第30-33页 |
第4章 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3-46页 |
4.1 正义的实质 | 第33-37页 |
4.1.1 正义是人的合理的生存权利 | 第34-35页 |
4.1.2 正义是合理社会的本质内容 | 第35-36页 |
4.1.3 正义是历史发展的至上境界 | 第36-37页 |
4.2 正义的类别 | 第37-40页 |
4.2.1 宗教正义 | 第37页 |
4.2.2 社会正义 | 第37-38页 |
4.2.3 日常生活正义 | 第38-39页 |
4.2.4 制度正义 | 第39-40页 |
4.3 正义的社会作用 | 第40-41页 |
4.3.1 推进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 第40页 |
4.3.2 促进人的健全发展 | 第40-41页 |
4.3.3 增强“和谐社会”建设 | 第41页 |
4.4 正义实现的途径 | 第41-46页 |
4.4.1 坚持正义原则 | 第42-43页 |
4.4.2 紧扣正义目标 | 第43-44页 |
4.4.3 运用科学方法 | 第44-46页 |
第5章 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特征 | 第46-50页 |
5.1 自我批判与进步 | 第46-47页 |
5.2 追寻德化社会生活 | 第47-48页 |
5.3 以人的平等发展为中轴 | 第48-50页 |
第6章 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50-55页 |
6.1 深刻化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本质内涵 | 第50-52页 |
6.2 以利于社会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 | 第52-53页 |
6.3 以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3-54页 |
6.4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