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支架材料 | 第11-13页 |
1.1.1 天然材料 | 第11-12页 |
1.1.2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12-13页 |
1.1.3 复合材料 | 第13页 |
1.2 支架制备方法 | 第13-16页 |
1.2.1 静电纺丝 | 第14页 |
1.2.2 纤维黏结 | 第14页 |
1.2.3 相分离 | 第14-15页 |
1.2.4 三维打印 | 第15页 |
1.2.5 气体发泡 | 第15-16页 |
1.3 微球烧结技术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多孔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19-37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0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3.1 乳化法制备PLGA多孔微球 | 第20-21页 |
2.3.2 单因素考察微球制备条件 | 第21页 |
2.3.3 多孔微球性能的表征 | 第21-2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3-34页 |
2.4.1 单因素考察微球制备条件 | 第23-34页 |
2.4.2 顶空气相色谱仪(HS—GS)测有机溶剂残余量 | 第34页 |
2.4.3 微球理化性能的考察 | 第34页 |
2.5 小结 | 第34-37页 |
第三章 PLGA多孔微球烧结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8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38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3.3.1 PLGA多孔微球烧结支架的制备 | 第38-39页 |
3.3.2 PLGA多孔微球烧结支架的表征 | 第39-40页 |
3.3.3 统计学处理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3.4.1 多孔微球烧结支架影响因素考察 | 第41-46页 |
3.4.2 多孔微球烧结支架的表征 | 第46-49页 |
3.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PLGA多孔微球及其烧结支架的生物学性能研究 | 第51-8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51-53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1-53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5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3-61页 |
4.3.1 细胞传代培养 | 第53-54页 |
4.3.2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54页 |
4.3.3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54-57页 |
4.3.4 亚临界CO_2对细胞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5 共载细胞多孔微球烧结支架的细胞行为学研究 | 第59-60页 |
4.3.6 统计学处理 | 第60-6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1-78页 |
4.4.1 细胞传代培养 | 第61-62页 |
4.4.2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62-67页 |
4.4.3 亚临界CO_2对细胞性能的影响 | 第67-72页 |
4.4.4 共载细胞多孔微球烧结支架的细胞行为学研究 | 第72-78页 |
4.4.5 支架中细胞分泌蛋白含量的检测 | 第78页 |
4.5 小结 | 第78-81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81-87页 |
5.1 全文内容总结 | 第81-84页 |
5.2 全文不足与后续工作建议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