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发展现状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基本资料 | 第16-21页 |
2.1 水沙特性 | 第16-17页 |
2.2 试验基本资料 | 第17页 |
2.3 整治参数的确定 | 第17-21页 |
2.3.1 设计水位 | 第17页 |
2.3.2 整治水位 | 第17-19页 |
2.3.3 航道尺度 | 第19页 |
2.3.4 通航水文标准 | 第19-20页 |
2.3.5 疏炸高程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河床演变分析 | 第21-26页 |
3.1 河段概况 | 第21-22页 |
3.2 河床演变规律 | 第22-26页 |
第四章 物理模型设计及试验仪器设备 | 第26-32页 |
4.1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26-31页 |
4.1.1 模型设计要点 | 第26页 |
4.1.2 模型设计 | 第26-31页 |
4.2 模型制作与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4.2.1 模型制作 | 第31页 |
4.2.2 设备仪器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模型验证试验 | 第32-50页 |
5.1 清水验证试验 | 第34-43页 |
5.1.1 水面线验证 | 第34-37页 |
5.1.2 流速分布验证 | 第37-42页 |
5.1.3 流向验证 | 第42-43页 |
5.2 浑水验证试验 | 第43-49页 |
5.2.1 浑水验证时段及水沙条件 | 第43-44页 |
5.2.2 验证成果 | 第44-49页 |
5.3 结语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泥沙冲淤试验 | 第50-71页 |
6.1 试验条件及水沙过程概化 | 第50-51页 |
6.1.1 试验条件 | 第50-51页 |
6.1.2 水沙过程概化 | 第51页 |
6.2 试验结果 | 第51-63页 |
6.2.1 水位变化 | 第51-53页 |
6.2.2 比降变化 | 第53页 |
6.2.3 流速变化 | 第53-57页 |
6.2.4 水流动力轴线变化 | 第57-58页 |
6.2.5 汊道分流量变化 | 第58-59页 |
6.2.6 淤积量和淤积部位 | 第59-63页 |
6.2.6.1 淤积量 | 第59-60页 |
6.2.6.2 淤积部位 | 第60-62页 |
6.2.6.3 淤沙粒径 | 第62-63页 |
6.3 河床演变 | 第63-64页 |
6.3.1 右汊严重淤积 | 第63-64页 |
6.3.2 左汊先淤后冲 | 第64页 |
6.4 航道条件 | 第64-70页 |
6.5 结语 | 第70-71页 |
第七章 右汊整治方案试验 | 第71-92页 |
7.1 整治方案试验 | 第71-74页 |
7.1.1 改善青岩子河段航道条件的基本途径 | 第71页 |
7.1.2 右汊整治原则 | 第71页 |
7.1.3 右汊整治工程方案布置 | 第71-74页 |
7.1.4 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 | 第74页 |
7.2 试验成果分析 | 第74-88页 |
7.2.1 水位变化 | 第74-76页 |
7.2.2 比降变化 | 第76-77页 |
7.2.3 流速变化 | 第77-79页 |
7.2.4 水流动力轴线变化 | 第79-80页 |
7.2.5 两汊分流比变化 | 第80-81页 |
7.2.6 泥沙淤积 | 第81-88页 |
7.2.6.1 淤积量 | 第81-82页 |
7.2.6.2 淤积部位 | 第82-88页 |
7.2.6.3 淤沙粒径 | 第88页 |
7.3 河床演变 | 第88-90页 |
7.4 航道条件 | 第90页 |
7.5 结语 | 第90-92页 |
第八章 左汊整治方案试验 | 第92-101页 |
8.1 左汊整治方案试验 | 第92-94页 |
8.1.1 改善青岩子河段航道条件的基本途径 | 第92页 |
8.1.2 左汊方案工程布置 | 第92-94页 |
8.2 试验成果分析 | 第94-99页 |
8.2.1 试验流量及水位组合 | 第94页 |
8.2.2 观测范围及内容 | 第94页 |
8.2.3 流速变化 | 第94-96页 |
8.2.4 水面比降变化 | 第96页 |
8.2.5 分流比变化 | 第96页 |
8.2.6 流态变化 | 第96-99页 |
8.2.7 上游水位降落 | 第99页 |
8.2.8 河床冲淤变化 | 第99页 |
8.3 航道条件分析 | 第99-100页 |
8.3.1 航道尺度及稳定性 | 第99页 |
8.3.2 航道水流条件 | 第99-100页 |
8.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九章 三峡水库汛前降水对青岩子河段航道条件影响敏感性试验 | 第101-119页 |
9.1 三峡水库汛前降水青岩子河段水文特征 | 第101页 |
9.2 研究方法、观测内容及评价标准 | 第101-103页 |
9.2.1 研究方法 | 第101-103页 |
9.2.2 观测内容 | 第103页 |
9.2.3 通航条件评估标准 | 第103页 |
9.3 整治前汛前降水影响敏感性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103-113页 |
9.3.1 不同降水幅度对航道条件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 第103-106页 |
9.3.2 不同入库流量对航道条件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 第106-109页 |
9.3.3 特枯流量汛前降水影响敏感性试验 | 第109-111页 |
9.3.4 中水流量汛前降水影响敏感性试验 | 第111-113页 |
9.3.5. 小结 | 第113页 |
9.4 整治后(右槽方案)汛前降水影响敏感性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113-117页 |
9.4.1 特枯流量汛前降水影响敏感性试验 | 第113-115页 |
9.4.2 中水流量汛前降水影响敏感性试验 | 第115-117页 |
9.4.3 小结 | 第117页 |
9.5 结语与建议 | 第117-119页 |
9.5.1 结语 | 第117-118页 |
9.5.2 建议 | 第118-119页 |
第十章 结语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