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下中国制造业贸易利益评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2.1 产业间分工与贸易利益分配 | 第13-15页 |
1.2.2 产业内分工与贸易利益分配 | 第15页 |
1.2.3 产品内贸易与贸易利益 | 第15-19页 |
1.2.4 综合评述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产品内分工下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分析 | 第22-36页 |
2.1 贸易利益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2 产品内分工下贸易利益的来源 | 第23-27页 |
2.2.1 基于H-O理论拓展的产品内贸易利益 | 第23-25页 |
2.2.2 基于规模经济理论拓展的产品内贸易利益 | 第25-27页 |
2.3 产品内分工下贸易利益的变动 | 第27-30页 |
2.3.1 技术水平 | 第27-28页 |
2.3.2 产品供求弹性 | 第28页 |
2.3.3 差异程度 | 第28-29页 |
2.3.4 竞争程度 | 第29页 |
2.3.5 国家政策 | 第29-30页 |
2.4 产品分工下贸易利益分配机制 | 第30-33页 |
2.5 产品内分工下贸易利益的衡量指标 | 第33-36页 |
第3章 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测度 | 第36-41页 |
3.1 产品内分工水平的测算 | 第36-37页 |
3.1.1 测算方法 | 第36-37页 |
3.1.2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3.2 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分析 | 第37-41页 |
3.2.1 制造业总体层面 | 第38页 |
3.2.2 细分行业层面 | 第38-41页 |
第4章 产品内分工下制造业贸易利益实证分析 | 第41-56页 |
4.1 贸易附加值核算模型 | 第41-44页 |
4.1.1 贸易附加值核算方法 | 第41-42页 |
4.1.2 核算模型 | 第42-44页 |
4.2 产品内分工下我国制造业静态贸易利益 | 第44-49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4页 |
4.2.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4.3 产品内分工下我国制造业动态贸易利益 | 第49-54页 |
4.3.1 计量模型及样本的选取 | 第50-51页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4.4 结论 | 第54-56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56-60页 |
5.1 充分发挥和提升劳动力优势 | 第56页 |
5.2 引导产业集聚 | 第56-57页 |
5.3 优化中间产品市场结构 | 第57-58页 |
5.4 提升技术吸收水平 | 第58页 |
5.5 促进加工企业转型升级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原始数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