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竞业限制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8页
导言第12-20页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第12-13页
    二、文献综述第13-17页
    三、论述框架及研究方法第17-20页
第一章 竞业限制功能:制度供给背后的现实需求第20-51页
    第一节 现实需求之一:竞争优势的维持第20-30页
        一、竞业限制的缘起第20-23页
        二、现代竞业限制的制度功能概述第23-27页
        三、维持竞争优势是竞业限制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第27-30页
    第二节 现实需求之二:商业秘密的保护第30-41页
        一、事实上保守商业秘密的难处第30-34页
        二、获得商业秘密司法保护的难点第34-38页
        三、保护商业秘密是现代竞业限制制度的核心目标第38-41页
    第三节 现实需求之三:不当限制择业自由的禁止第41-51页
        一、择业自由的具体表现第41-44页
        二、存在不当限制择业自由的原因第44-47页
        三、禁止不当限制择业自由是现代竞业限制制度的重要任务第47-51页
第二章 竞业限制法理:以商业秘密为中心的分析第51-84页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法律属性及其内涵第51-63页
        一、商业秘密法律属性的学理辨析第51-57页
        二、商业秘密权属于特殊的知识产权第57-63页
    第二节 商业秘密保护的权利来源第63-73页
        一、商业秘密权不仅是财产所有权第63-66页
        二、对商业秘密现实侵害的救济:侵权法上的规则第66-68页
        三、商业秘密预防性保护措施的权利来源第68-73页
    第三节 约定竞业限制制度的衡平功能及其合理化第73-84页
        一、权利冲突理论相关问题概述第73-76页
        二、竞业限制协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冲突需要制度规范第76-78页
        三、合理化约定竞业限制制度的理论依据第78-84页
第三章 法定竞业限制制度:以附随义务法定化为中心的规范第84-109页
    第一节 法定竞业限制制度的现状及比较法考察第84-91页
        一、我国法定竞业限制制度现状概述第84-86页
        二、比较法上的董事忠实义务第86-91页
    第二节 法定竞业限制义务的主体第91-99页
        一、忠实关系理论与法定忠实义务的不同内涵第91-95页
        二、普通劳动者不应是法定竞业限制的义务主体第95-99页
    第三节 法定不竞业义务的性质——兼与约定不竞业义务的比较第99-109页
        一、法定不竞业义务是合同附随义务的法定化第99-102页
        二、作为主给付义务的离职不竞业义务的相关履行规则第102-104页
        三、不履行不竞业义务的法律责任第104-109页
第四章 约定竞业限制制度:以实现给付均衡为目标的规范第109-133页
    第一节 约定竞业限制制度的现状及比较法考察第109-117页
        一、我国约定竞业限制制度现状第109-111页
        二、比较法上的约定竞业限制制度第111-117页
    第二节 我国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效力规范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第117-133页
        一、离职竞业限制协议法定生效要件的规范层次第117-122页
        二、规范离职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生效条件的正当性分析第122-127页
        三、现有立法能够实现离职竞业限制协议的给付均衡第127-133页
第五章 竞业限制法律制度的未来:借鉴与建议第133-155页
    第一节 竞业限制禁令制度:美国法上的规则与本土化的可能第133-145页
        一、美国法上的竞业限制禁令制度——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第133-138页
        二、竞业限制禁令制度的本土化可能第138-145页
    第二节“豪华版竞业限制”:花园假期规则及借鉴第145-155页
        一、花园假期(Garden Leave)概述第145页
        二、花园假期的优势第145-147页
        三、有效的花园假期约款应满足的条件第147-149页
        四、花园假期的本土化借鉴:提前通知期规则的完善第149-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8-169页
后记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视频传输的编码缓存技术研究
下一篇: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