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对象、意义及方法 | 第11-19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的起源 | 第22-41页 |
第一节 商事仲裁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22-33页 |
一、古代的商事仲裁 | 第22-25页 |
二、欧洲中世纪的商事仲裁 | 第25-29页 |
三、18-19世纪的商事仲裁 | 第29-33页 |
第二节 早期仲裁的形式及常设仲裁机构的出现 | 第33-38页 |
一、早期仲裁的形式:临时仲裁 | 第34-35页 |
二、常设仲裁机构的出现 | 第35-38页 |
第三节 国际商会与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 | 第38-41页 |
一、国际商会 | 第38-39页 |
二、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 | 第39-40页 |
三、国际商会与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的关系 | 第40-41页 |
第二章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的机制研究 | 第41-73页 |
第一节 仲裁协议研究 | 第41-58页 |
一、仲裁协议的概念 | 第41-43页 |
二、仲裁协议的种类 | 第43-46页 |
三、仲裁协议的要素 | 第46-58页 |
第二节 仲裁员研究 | 第58-68页 |
一、仲裁员的资格 | 第58-62页 |
二、对不适格仲裁员的处理方法 | 第62-68页 |
第三节 审理范围书研究 | 第68-73页 |
一、审理范围书的起源与发展 | 第68-69页 |
二、审理范围书的内容 | 第69-71页 |
三、对审理范围书的评价 | 第71-73页 |
第三章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的规则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 第73-103页 |
第一节 1955年仲裁规则的修订 | 第74-77页 |
一、仲裁庭自裁管辖原则的提出 | 第74页 |
二、自裁管辖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74-76页 |
三、1955年仲裁规则的修订及其影响 | 第76-77页 |
第二节 1975年仲裁规则的修订 | 第77-81页 |
一、“非内国化”理论的提出 | 第77-78页 |
二、“非内国化”理论的基础 | 第78-80页 |
三、1975年仲裁规则的修订及其影响 | 第80-81页 |
第三节 1998年仲裁规则的修订 | 第81-87页 |
一、1998年仲裁规则的修订背景 | 第81-83页 |
二、1998年仲裁规则的修订要点 | 第83-85页 |
三、对1998年仲裁规则的评价 | 第85-87页 |
第四节 2012年仲裁规则的修订 | 第87-99页 |
一、2012年仲裁规则的修订背景 | 第87-88页 |
二、2012年仲裁规则的修订要点 | 第88-98页 |
三、对2012年仲裁规则的评价 | 第98-99页 |
第五节 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的发展趋势 | 第99-103页 |
第四章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经典案例评析 | 第103-118页 |
第一节 仲裁协议的扩张效力 | 第103-108页 |
一、仲裁协议扩张效力的一般理论 | 第103-104页 |
二、仲裁协议扩张效力在国际商会仲裁中的实证分析 | 第104-105页 |
三、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案例评述 | 第105-108页 |
第二节 自裁管辖权原则 | 第108-111页 |
一、国际商会仲裁规则中的规定 | 第108-109页 |
二、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案例评述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仲裁裁决的行政监督 | 第111-118页 |
一、概述 | 第111-113页 |
二、具体内容 | 第113-115页 |
三、案例及评价 | 第115-118页 |
第五章 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对完善中国仲裁制度的启示 | 第118-135页 |
第一节 仲裁庭管辖权及其认定 | 第118-120页 |
一、现行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对仲裁管辖权限的确定 | 第118-119页 |
二、有关仲裁庭管辖权限的立法建议 | 第119页 |
三、《自贸区仲裁规则》中对管辖权异议规定的启示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 仲裁员名册制度 | 第120-123页 |
一、现行仲裁法制度中的仲裁员名册制度的利弊 | 第120-122页 |
二、CIETAC仲裁规则中对其以往仲裁员名册制度修订的启示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临时性保全措施 | 第123-135页 |
一、国际立法以及商事仲裁机构有关临时措施的规定 | 第123-125页 |
二、我国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缺陷 | 第125-129页 |
三、《自贸区仲裁规则》中有关仲裁临时措施制度的完善 | 第129-134页 |
四、小结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5-146页 |
后记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