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1.2.1 质量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1.2.2 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1.2.3 质量链管理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径 | 第26-29页 |
1.3.1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 第26-29页 |
1.3.2 研究技术路径 | 第29页 |
1.4 主要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2章 复杂大型项目质量链管理理念与内涵 | 第31-41页 |
2.1 复杂大型项目质量链管理理念的提出 | 第31-33页 |
2.1.1 复杂大型项目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2.1.2 复杂大型项目质量链管理理念 | 第32-33页 |
2.2 质量链管理内涵与特点 | 第33-35页 |
2.2.1 质量链管理内涵 | 第33-35页 |
2.2.2 质量链管理特点 | 第35页 |
2.3 质量链管理与相关链式管理的对比 | 第35-40页 |
2.3.1 质量链管理与供应链质量管理 | 第36-37页 |
2.3.2 质量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 | 第37-38页 |
2.3.3 质量链管理与信息链管理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参建方质量链的构建及耦合研究 | 第41-65页 |
3.1 参建方质量链的构建 | 第41-45页 |
3.2 参建方质量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45-53页 |
3.2.1 生产商质量能力评价指标及方法综述 | 第45-48页 |
3.2.2 参建方质量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8-50页 |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3页 |
3.3 投资效率系数及层级质量链的提出 | 第53-56页 |
3.3.1 投资效率系数 | 第53-54页 |
3.3.2 层级质量链 | 第54-56页 |
3.4 参建方质量链协同耦合优化方法 | 第56-62页 |
3.4.1 参建方质量链协同耦合优化步骤 | 第56-57页 |
3.4.2 参建方质量链协同耦合优化算例 | 第57-62页 |
3.5 参建方质量链协同耦合管理措施 | 第62-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参建方质量链管理博弈模型 | 第65-84页 |
4.1 质量链模式下的博弈主体分析 | 第65-68页 |
4.1.1 博弈主体责任分析 | 第66-67页 |
4.1.2 博弈主体关系分析 | 第67-68页 |
4.2 传统工程管理博弈模型 | 第68-79页 |
4.2.1 业主与监理的博弈模型 | 第68-70页 |
4.2.2 业主与承包商的博弈模型 | 第70-76页 |
4.2.3 监理与承包商的博弈模型 | 第76-79页 |
4.3 质量链博弈模型 | 第79-82页 |
4.4 参建方质量链博弈对策 | 第82-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工序关键质量链短板识别与优化模型 | 第84-117页 |
5.1 工序质量链的构建 | 第84-90页 |
5.1.1 CPM进度网络图 | 第84-86页 |
5.1.2 两种工序质量理论 | 第86-88页 |
5.1.3 工序质量链的形成 | 第88-90页 |
5.1.4 前影工序和后影工序的提出 | 第90页 |
5.2 工序质量链诊断方法 | 第90-107页 |
5.2.1 单元过程能力指数及工序质量链诊断 | 第91-95页 |
5.2.2 多元过程能力指数及工序质量链诊断 | 第95-98页 |
5.2.3 工序质量链诊断算例 | 第98-107页 |
5.3 关键质量链的识别 | 第107-110页 |
5.4 层级关键质量链优化策略 | 第110-116页 |
5.4.1 结构安全级质量链优化策略 | 第110-115页 |
5.4.2 可靠耐用级质量链优化策略 | 第115-116页 |
5.4.3 装饰美观级质量链优化策略 | 第11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6章 工序非关键质量链管理与优化模型 | 第117-127页 |
6.1 非关键质量链管理的意义 | 第117页 |
6.2 非关键质量链优化策略及方法 | 第117-121页 |
6.2.1 CPM网络多目标优化策略 | 第117-118页 |
6.2.2 工序非关键质量链优化策略 | 第118-119页 |
6.2.3 多目标优化方法分类 | 第119-121页 |
6.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非关键质量链优化模型 | 第121-126页 |
6.3.1 非关键质量链参数确定 | 第122-123页 |
6.3.2 确定优化对象及顺序 | 第123页 |
6.3.3 计算可优化区间 | 第123-124页 |
6.3.4 计算优化效果 | 第124-12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7章 参建方与工序质量链管理集成与信息化设计 | 第127-149页 |
7.1 复杂大型项目质量链管理集成与信息化的必要性及目标 | 第127-128页 |
7.1.1 复杂大型项目质量链管理集成与信息化的必要性 | 第127-128页 |
7.1.2 复杂大型项目质量链管理集成与信息化的目标 | 第128页 |
7.2 参建方与工序质量链管理集成 | 第128-130页 |
7.3 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模型设计 | 第130-134页 |
7.3.1 质量链管理用例图 | 第132页 |
7.3.2 质量链管理类图 | 第132-134页 |
7.4 质量链管理数据库设计 | 第134-138页 |
7.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第134-136页 |
7.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第136-138页 |
7.5 质量链管理界面设计 | 第138-145页 |
7.5.1 参建方质量链管理界面 | 第138-142页 |
7.5.2 工序质量链管理界面 | 第142-143页 |
7.5.3 信息录入界面 | 第143-145页 |
7.6 基于质量链管理的BIM系统功能扩展 | 第145-148页 |
7.6.1 BIM系统的功能及特征 | 第145-147页 |
7.6.2 质量链管理系统与BIM集成 | 第147-148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49-151页 |
8.1 结论 | 第149-150页 |
8.2 展望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7-1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作者简介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