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磁干扰预测模型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0-14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磁兼容性的意义第10-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汽车EMC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EMC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8-22页
        1.4.1 论文主要工作第18-19页
        1.4.2 创新性工作第19-22页
2 电机驱动系统及EMI产生机理第22-3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驱动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第22-24页
        2.2.1 系统组成第22-23页
        2.2.2 工作原理第23-24页
    2.3 驱动系统EMI产生机理和耦合路径分析第24-31页
        2.3.1 变换器控制原理第24-26页
        2.3.2 EMI产生机理第26-29页
        2.3.3 耦合路径分析第29-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永磁同步电机高频建模方法研究第32-54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矢量匹配法第32-35页
        3.2.1 概述第32页
        3.2.2 矢量匹配法基本原理第32-35页
    3.3 网络函数对应的等效电路第35-41页
        3.3.1 f(s) 为阻抗参数第35-38页
        3.3.2 f(s) 为导纳参数第38-41页
    3.4 永磁同步电机高频建模第41-53页
        3.4.1 星形接线电机建模第41-48页
        3.4.2 三角形接线电机建模第48-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电机驱动系统传导电磁干扰预测模型研究第54-80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EMI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案第54-56页
        4.2.1 驱动系统实验平台介绍第54-55页
        4.2.2 驱动系统模块化处理第55-56页
        4.2.3 建模流程第56页
    4.3 建模及参数提取方法第56-72页
        4.3.1 变换器建模第56-64页
        4.3.2 电缆建模第64-69页
        4.3.3 电机建模第69-71页
        4.3.4 LISN电路模型第71-72页
        4.3.5 关于动力电池第72页
    4.4 EMI预测模型实验验证第72-76页
        4.4.1 LISN上共模干扰电压和差模干扰电压的分离与提取第73-74页
        4.4.2 EMI仿真及验证第74-76页
    4.5 改变参数对共模传导EMI的影响分析第76-79页
        4.5.1 变换器内部寄生电容iC第76页
        4.5.2 三相电缆长度第76-78页
        4.5.3 电机定子绕组对地电容第78-79页
    4.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5 不同工况下电机驱动系统传导EMI研究第80-92页
    5.1 引言第80页
    5.2 不同工况下电机驱动系统传导电磁干扰实验第80-86页
        5.2.1 实验平台搭建第80-82页
        5.2.2 实验方案第82-83页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3-86页
    5.3 电机驱动系统传导电磁干扰仿真分析第86-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6 电机驱动系统辐射电磁干扰研究第92-110页
    6.1 引言第92页
    6.2 导线电磁辐射机理第92-94页
    6.3 电机驱动系统辐射干扰研究第94-102页
        6.3.1 电机驱动系统辐射干扰实验第94-98页
        6.3.2 电机驱动系统辐射EMI仿真第98-102页
    6.4 整车电机驱动系统辐射干扰研究第102-108页
        6.4.1 电动汽车车体有限元模型第102-105页
        6.4.2 电机驱动系统整车电磁辐射模型仿真与实验验证第105-108页
    6.5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7 全文总结第110-114页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第110-111页
    7.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11-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4页
附录第124-125页
    A. 发表论文目录第124-125页
    B.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质量链识别方法及其优化模型研究
下一篇:紫外光引发疏水缔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絮凝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