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紫外/过硫酸盐氧化除嗅并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效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46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7-18页
    1.2 水中常见的嗅味物质及性质第18-19页
    1.3 嗅味物质的来源第19-20页
    1.4 除嗅技术第20-33页
        1.4.1 化学氧化法第21-30页
        1.4.2 活性炭吸附法第30-31页
        1.4.3 生物处理法第31-32页
        1.4.4 膜分离技术第32-33页
    1.5 消毒副产物第33-44页
        1.5.1 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机理第33-34页
        1.5.2 消毒副产物的分类及毒性第34-38页
        1.5.3 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和转化的影响因素第38-42页
        1.5.4 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和去除技术第42-44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44-46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6-62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6-49页
    2.2 光反应系统第49-52页
        2.2.1 光反应系统的组成第49-50页
        2.2.2 紫外辐照光强第50-51页
        2.2.3 有效光程第51-52页
        2.2.4 平均光强第52页
    2.3 检测方法第52-60页
        2.3.1 氨氮的测定第52页
        2.3.2 阴离子的测定第52页
        2.3.3 pH值的测定第52页
        2.3.4 碳酸根及重碳酸根的测定第52-53页
        2.3.5 有机碳、有机氮的测定第53页
        2.3.6 吸光度及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第53-54页
        2.3.7 过氧化氢的测定第54页
        2.3.8 过硫酸盐的测定第54页
        2.3.9 氯的测定第54-55页
        2.3.10 2-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的测定第55-56页
        2.3.11 苯甲酸的测定第56页
        2.3.12 醛、酮类物质测定第56-57页
        2.3.13 挥发性消毒副产物的测定第57-58页
        2.3.14 卤乙酸的测定第58-59页
        2.3.15 2-甲基异茨醇、土臭素与SO_4~(·-)及HO~·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第59-60页
        2.3.16 差异显著性分析方法第60页
    2.4 实验设计与过程第60-62页
        2.4.1 确定紫外/过硫酸盐的除臭效能并构建动力学模型第60-61页
        2.4.2 紫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体系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第61页
        2.4.3 紫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体系与其他氧化方式的对比实验第61-62页
第3章 紫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降解嗅味物质的效能第62-82页
    3.1 引言第62-63页
    3.2 紫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降解2-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的效能第63-68页
        3.2.1 紫外、过硫酸盐和紫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2-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的效能第63-64页
        3.2.2 甲醇、叔丁醇的影响第64-65页
        3.2.3 SO_4~(·-)、HO~·与2-甲基异茨醇及土臭素的反应速率常数第65-68页
    3.3 紫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降解2-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的影响因素第68-79页
        3.3.1 过硫酸盐初始投量的影响第68-69页
        3.3.2 反应pH值的影响第69-72页
        3.3.3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72-73页
        3.3.4 重碳酸根的影响第73-74页
        3.3.5 氯离子的影响第74-76页
        3.3.6 硝酸根离子的影响第76-77页
        3.3.7 天然有机物的影响第77-79页
    3.4 紫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降解实际水体中2-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效能第79-81页
        3.4.1 水质指标第79-80页
        3.4.2 2-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的降解效能第80-81页
    3.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紫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降解嗅味物质的动力学模型第82-103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基本反应第82-85页
    4.3 动力学模型计算第85-87页
    4.4 模型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用性第87-101页
        4.4.1 模型在不同过硫酸盐投量下的应用第87-89页
        4.4.2 模型在不同反应pH值下的应用第89-91页
        4.4.3 共存甲醇、叔丁醇时模型的应用第91-94页
        4.4.4 共存重碳酸根时模型的应用第94-96页
        4.4.5 共存天然有机物时模型的应用第96-100页
        4.4.6 模型在实际水体中的应用第100-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5章 紫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03-120页
    5.1 引言第103-104页
    5.2 紫外/过硫酸盐和紫外/过氧化氢高级氧化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04-109页
        5.2.1 紫外/过硫酸盐和紫外/过氧化氢氧化天然有机物过程中的醛、酮类中间产物第104-105页
        5.2.2 对比不同氧化体系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05-109页
    5.3 影响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因素第109-118页
        5.3.1 不同氧化时间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09-110页
        5.3.2 不同过硫酸盐投量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10-111页
        5.3.3 不同氧化pH值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11-112页
        5.3.4 硝酸根离子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12-114页
        5.3.5 氨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14-116页
        5.3.6 溴离子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16-118页
    5.4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6章 紫外/过硫酸盐体系与其他氧化体系的对比研究第120-133页
    6.1 引言第120-121页
    6.2 磷酸盐缓冲下的纯水体系第121-122页
    6.3 具有天然有机物的体系第122-126页
        6.3.1 2-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在含天然有机物水体中的去除效能第122-124页
        6.3.2 四种氧化方式氧化天然有机物过程中生成的醛、酮类中间产物第124-125页
        6.3.3 四种氧化方式对氯化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25-126页
    6.4 实际水体第126-131页
        6.4.1 水质指标第126-127页
        6.4.2 四种氧化方式氧化实际水体过程中无机氮和有机氮的浓度变化第127-128页
        6.4.3 2-甲基异茨醇和土臭素在实际水体中的去除效能第128-129页
        6.4.4 四种氧化方式氧化实际水体过程中生成的醛、酮类中间产物第129-130页
        6.4.5 四种预氧化方式对实际水体氯化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第130-131页
    6.5 工程应用前景第131-132页
    6.6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结论第133-136页
    结论第133-135页
    创新点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55-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个人简历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护桩桩间临空土体破坏机理与稳定性分析方法
下一篇: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质量链识别方法及其优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