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渊源 | 第8-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第一章 《今天》(1978——1980)作品中意象的呈现 | 第16-81页 |
第一节 “天空”意象系列 | 第18-42页 |
1、从臣服到挑战——天空 | 第18-26页 |
2、从崇拜到诅咒——太阳 | 第26-34页 |
3、从憧憬到怀疑——星星、月亮、黎明 | 第34-42页 |
第二节 大地意象系列 | 第42-67页 |
1、从征服到放逐——大地 | 第42-50页 |
2、从挑战到皈依——海洋 | 第50-59页 |
3、从翻腾到凝滞——波浪 | 第59-64页 |
4、从寻找到消解——船 | 第64-67页 |
第三节 历史意象系列 | 第67-76页 |
1、从殿堂到废墟——圆明园 | 第68-73页 |
2、从瑰宝到锁链——长城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附:多多的意义 | 第77-81页 |
第二章 《今天》(1978——1980)团体的主体形象 | 第81-111页 |
第一节 在共名性和群体性之间 | 第84-91页 |
1、共名性主体指向 | 第86-89页 |
2、群体性主体指向 | 第89-91页 |
第二节 在群体性和个体性之间 | 第91-103页 |
1、向外寻找自我的指向 | 第91-95页 |
2、向内建构自我的指向 | 第95-103页 |
第三节 个体性主体的确立 | 第103-111页 |
1、在场的缺席者——多多 | 第104-106页 |
2、无言的言说者——田晓青 | 第106-111页 |
结语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录:《今天》(1978——1980)团体部分画作 | 第115-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