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有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写作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的结构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农村公共物品与政府职能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9-28页 |
2.1 农村公共物品的内涵 | 第19-22页 |
2.1.1 公共物品的概念和分类 | 第19-20页 |
2.1.2 农村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 | 第20-22页 |
2.2 农村公共物品几种供给模式 | 第22-24页 |
2.2.1 农村公共物品政府供给模式 | 第23页 |
2.2.2 农村公共物品市场供给模式 | 第23-24页 |
2.2.3 农村公共物品第三方供给模式 | 第24页 |
2.3 农村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2.3.1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4-25页 |
2.3.2 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 | 第25页 |
2.3.3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 | 第25-26页 |
2.3.4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政府主导作用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历史变迁 | 第28-32页 |
3.1 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第28页 |
3.2 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第28-29页 |
3.3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第29-30页 |
3.4 当前我国农业基本状况及农村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现状 | 第30-32页 |
3.4.1 我国农业基本状况 | 第30页 |
3.4.2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现状 | 第30-32页 |
第4章 如皋市农村公共物品政府供给模式的研究 | 第32-44页 |
4.1 如皋市概况 | 第32页 |
4.2 如皋市农村公共物品政府供给模式现状 | 第32-36页 |
4.2.1 政府供给模式主导 | 第32-34页 |
4.2.2 市场供给模式参与 | 第34-35页 |
4.2.3 第三方供给模式参与 | 第35-36页 |
4.3 如皋市农村公共物品政府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6-40页 |
4.3.1 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 第36-38页 |
4.3.2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 | 第38页 |
4.3.3 政府农村公共物品责任划分不尽合理 | 第38-39页 |
4.3.4 各主体参与程度不深 | 第39-40页 |
4.4 如皋市政府供给模式中问题突出的原因 | 第40-44页 |
4.4.1 城乡二元结构 | 第40-41页 |
4.4.2 监督机制难健全 | 第41页 |
4.4.3 政绩倾向难扭转 | 第41-42页 |
4.4.4 农村居民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 | 第42-44页 |
第5章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际经验 | 第44-47页 |
5.1 美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经验 | 第44-45页 |
5.2 日本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经验 | 第45-46页 |
5.3 印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经验 | 第46-47页 |
第6章 农村公共物品政府供给模式的优化与完善 | 第47-54页 |
6.1 农村公共物品政府供给模式的优化 | 第47-50页 |
6.1.1 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 第47页 |
6.1.2 建立政府新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 第47-48页 |
6.1.3 发展农村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主体互动 | 第48-49页 |
6.1.4 建立有效的政府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监督体系 | 第49-50页 |
6.2 农村公共物品非政府供给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 第50-54页 |
6.2.1 农村公共物品市场供给模式的引入 | 第50-51页 |
6.2.2 农村公共物品第三方自愿供给模式的激励与完善 | 第51-52页 |
6.2.3 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