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本文核心分析概念:“熟人型”社会资本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15-16页 |
五、逻辑结构与篇章安排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城中村“二元”社会结构及其治理模式的转型 | 第18-31页 |
第一节 城中村的形成及其“二元”社会结构特征 | 第18-21页 |
一、市场化下城中村的形成及其类型 | 第18-20页 |
二、城中村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与城中村的治理 | 第21-25页 |
一、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型 | 第21-23页 |
二、街居制背景下的城中村治理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城中村治理模式的转变 | 第25-31页 |
一、治理困境:行政性治理能量不足 | 第25-28页 |
二、城中村改造与社区化发展 | 第28-31页 |
第二章 “熟人型”社会资本与H村公共服务的委托代理 | 第31-45页 |
第一节 H村的行政化治理与社区化转型 | 第31-35页 |
一、H村的行政化治理 | 第31-32页 |
二、H村行政化治理的失效与社区化转型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回归熟人社会:H村公共服务的委托与代理 | 第35-41页 |
一、H村社区化建设中公共服务委托的考量 | 第35-38页 |
二、从“外地人”到“自己人”:外来精英的本地化嵌入 | 第38-41页 |
第三节 外来精英与“熟人型”社会资本再生产 | 第41-45页 |
第三章 “熟人型”社会资本与H村的社会治理 | 第45-59页 |
第一节 治理网络的形成与行政事务的转移 | 第45-54页 |
一、外来精英的组织化:来沪人员党群组织的建立 | 第45-50页 |
二、行政事务的转移:从党支部到综合服务站 | 第50-54页 |
第二节 “半正式”的组织化运作过程 | 第54-57页 |
一、来沪党员的组团式服务 | 第54-55页 |
二、卫生队、保安队的建立与管理 | 第55-57页 |
第三节 H村基于“熟人型”社会资本治理的效果 | 第57-59页 |
结语 基于“熟人型”社会资本治理的效度及其限度 | 第59-62页 |
一、“熟人型”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度 | 第59-60页 |
二、“情”“法”之间:基于“熟人型”社会资本治理的限度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