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 第2章 企业债券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 2.1 企业债券概念界定 | 第15页 |
| 2.2 企业债券分类 | 第15-16页 |
| 2.3 企业债券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 2.3.1 资本集中理论 | 第16-17页 |
| 2.3.2 资本结构理论 | 第17-19页 |
| 第3章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 3.1 初期萌芽阶段(1984-1986) | 第19页 |
| 3.2 快速发展阶段(1986-1992) | 第19-20页 |
| 3.3 波动整顿阶段(1993-1995) | 第20页 |
| 3.4 规范发展阶段(1996至今) | 第20-22页 |
| 第4章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 4.1 受到严格的行政管制 | 第22-23页 |
| 4.2 实际规模较小 | 第23-25页 |
| 4.3 流动性较差 | 第25-26页 |
| 4.4 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 | 第26页 |
| 4.5 缺乏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 | 第26-28页 |
| 4.6 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管效率低下 | 第28-29页 |
| 第5章 日本企业债券市场概述 | 第29-34页 |
| 5.1 日本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进程 | 第29-31页 |
| 5.1.1 二战后——九十年代之前:缓慢发展阶段 | 第29-30页 |
| 5.1.2 九十年代之后:快速发展阶段 | 第30-31页 |
| 5.2 日本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 第31-34页 |
| 5.2.1 企业债券的政策导向性特征 | 第31-32页 |
| 5.2.2 企业债券规模占比较低 | 第32-33页 |
| 5.2.3 企业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弱 | 第33页 |
| 5.2.4 以投资级债券工具为主,缺乏多元化投资工具 | 第33-34页 |
| 第6章 中日企业债券市场比较及启示 | 第34-39页 |
| 6.1 中日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呈现的相同点 | 第34-36页 |
| 6.1.1 发展中都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 第34页 |
| 6.1.2 相比本国融资规模,市场占比较低 | 第34-36页 |
| 6.2 中日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中呈现的不同点 | 第36-37页 |
| 6.2.1 日本拥有更为开放的企业债券市场 | 第36页 |
| 6.2.2 日本拥有更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36页 |
| 6.2.3 日本拥有更规范专业的信用评级制度 | 第36-37页 |
| 6.3 日本企业债券市场改革的启示 | 第37-39页 |
| 第7章 发展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和建议 | 第39-45页 |
| 7.1 改革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管理模式 | 第39-40页 |
| 7.2 大力发展二级市场,增强市场流动性 | 第40-41页 |
| 7.3 增强企业债券市场的开放性 | 第41-42页 |
| 7.4 优化信用评级制度 | 第42-43页 |
| 7.5 建立偿债保障机制,保障投资者权益 | 第43-44页 |
| 7.6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督体系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