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1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1-23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23-3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3-27页 |
2.1.1 农民工 | 第23-25页 |
2.1.2 工伤 | 第25页 |
2.1.3 工伤保险 | 第25-26页 |
2.1.4 工伤预防 | 第26-27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7-32页 |
2.2.1 人权理论 | 第27-28页 |
2.2.2 生存关系发展理论 | 第28-30页 |
2.2.3 目标设定理论 | 第30-31页 |
2.2.4 强化理论 | 第31-32页 |
2.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山西省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实施现状及问题 | 第33-46页 |
3.1 调查问卷说明 | 第33-34页 |
3.2 建筑业农民工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3.3 建筑业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 | 第35-39页 |
3.3.1 劳动时间和强度情况 | 第35-36页 |
3.3.2 劳动合同订立情况 | 第36-37页 |
3.3.3 安全培训宣传、设备配备使用情况 | 第37-38页 |
3.3.4 工伤事故解决方式的情况 | 第38页 |
3.3.5 农民工对工伤保险商业意外险了解的情况 | 第38-39页 |
3.3.6 工伤发生情况 | 第39页 |
3.3.7 监察部门对用工单位管理情况 | 第39页 |
3.4 农民工工伤意识分析 | 第39-42页 |
3.5 山西省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3.5.1 工伤知识宣传教育表面化 | 第42-43页 |
3.5.2 劳动安全保护管理不当 | 第43页 |
3.5.3 农民工安全意识和保险意识缺乏 | 第43-44页 |
3.5.4 政府工伤事故预防监管职能不明晰 | 第44页 |
3.5.5 农民工劳动关系认定困难 | 第44-45页 |
3.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山西省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6-54页 |
4.1 政府部门工伤保险职能分析 | 第46-48页 |
4.1.1 政府部门工伤监管职能不清晰 | 第46-47页 |
4.1.2 地方政府劳动监管职能不到位 | 第47-48页 |
4.2 工伤立法分析 | 第48-52页 |
4.2.1 工伤立法方面欠缺 | 第48-49页 |
4.2.2 工伤预防基金提取比例低 | 第49-50页 |
4.2.4 工伤立法对农民工适用性差 | 第50-52页 |
4.3 企业工伤保险管理分析 | 第52-53页 |
4.3.1 企业无视工伤宣传教育 | 第52-53页 |
4.3.2 建筑施工企业为私利不愿进行工伤认定 | 第53页 |
4.3.3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分散 | 第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完善山西省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实施的建议 | 第54-62页 |
5.1 强化政府相关职能 | 第54-57页 |
5.1.1 健全工伤保险管理机制 | 第54页 |
5.1.2 完善信息化平台 | 第54-55页 |
5.1.3 加大工伤保险监察问责制度 | 第55页 |
5.1.4 建立农民工工伤医疗救治专项基金和绿色救治通道 | 第55-56页 |
5.1.5 丰富公共教育宣传平台 | 第56页 |
5.1.6 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 | 第56-57页 |
5.2 完善立法以及相关的制度保障 | 第57-59页 |
5.2.1 明确工伤保险立法理念 | 第57页 |
5.2.2 提高工伤保险的立法层级 | 第57-58页 |
5.2.3 明确工伤预防基金提取比例和使用项目 | 第58页 |
5.2.4 加重劳动违法处罚力度 | 第58-59页 |
5.3 加强企业工伤保险方面制度建设 | 第59-61页 |
5.3.1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 第59页 |
5.3.2 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激励制度 | 第59-60页 |
5.3.3 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制度 | 第60页 |
5.3.4 加强农民工安全意识培育 | 第60-61页 |
5.4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1、结论 | 第62页 |
2、展望 | 第62-63页 |
附录1 | 第63-65页 |
附录2 | 第65-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