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18-19页 |
2.1.2 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 | 第19-20页 |
2.2 基础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2.2.1 产业关联理论 | 第20-22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4页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25-33页 |
3.1 河北旅游业的主体形式是乡村旅游 | 第25-26页 |
3.1.1 旅游资源的属性具有显著的乡村性 | 第25页 |
3.1.2 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乡村性 | 第25-26页 |
3.2 河北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 | 第26-28页 |
3.2.1 乡村旅游资源规模 | 第26-27页 |
3.2.2 乡村旅游经济规模 | 第27-28页 |
3.3 河北乡村旅游发展类型 | 第28-29页 |
3.3.1 依托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 第28-29页 |
3.3.2 依托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 | 第29页 |
3.3.3 依托文化古村镇发展乡村旅游 | 第29页 |
3.4 河北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 第29-31页 |
3.4.1 农民自发型发展模式 | 第30页 |
3.4.2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 第30-31页 |
3.4.3 农业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4 河北省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评价 | 第33-46页 |
4.1 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分析 | 第33-36页 |
4.1.1 乡村旅游具有经济价值功能 | 第33-34页 |
4.1.2 乡村旅游具有社会价值功能 | 第34-35页 |
4.1.3 乡村旅游具有生态价值功能 | 第35页 |
4.1.4 乡村旅游具有文化价值功能 | 第35-36页 |
4.2 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6-38页 |
4.2.1 设计原则 | 第36页 |
4.2.2 指标选取 | 第36-38页 |
4.3 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的数据搜集与处理 | 第38-45页 |
4.3.1 数据搜集 | 第38-40页 |
4.3.2 数据处理 | 第40-43页 |
4.3.3 评价结论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河北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发挥上存在主要问题 | 第46-50页 |
5.1 追求经济效益现象突出,对乡村旅游的多元价值功能认识不足 | 第46页 |
5.2 生态价值功能发挥不足,生态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 第46-47页 |
5.3 文化价值功能表现较弱,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47-48页 |
5.4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不足 | 第48-49页 |
5.5 乡村公路交通发展滞后阻碍了乡村旅游发展 | 第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促进河北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6.1 树立多元价值功能理念,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 第50页 |
6.2 加强乡村特色农业与生态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农业与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 第50-52页 |
6.3 加强乡村文化和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 第52页 |
6.4 改善乡村的公路交通状况,提高乡村旅游交通的便捷性 | 第52-53页 |
6.5 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