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论文选题的理由 | 第11-12页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流动人口 | 第20-21页 |
2.1.2 城市流动人口 | 第21-22页 |
2.1.3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关于人口流动的理论模型 | 第23-25页 |
2.2.2 社区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3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及管理模式 | 第26-36页 |
3.1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概况 | 第26-28页 |
3.1.1 流动人口的数量 | 第26页 |
3.1.2 流动人口的结构 | 第26-27页 |
3.1.3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 | 第27-28页 |
3.2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第28-34页 |
3.2.1 户籍型、防范式管理模式 | 第28-30页 |
3.2.2 属地化、适应型管理模式 | 第30-31页 |
3.2.3 多元型、社会化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3.2.4 服务型、社区化管理模式 | 第32-34页 |
3.3 建立以社区管理为基础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 第34-36页 |
3.3.1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 | 第34-35页 |
3.3.2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的重点 | 第35-36页 |
4 济南市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具体分析 | 第36-47页 |
4.1 济南市城市流动人口与社区的基本情况 | 第36-40页 |
4.1.1 济南市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布 | 第37-38页 |
4.1.2 济南市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类型 | 第38-39页 |
4.1.3 济南市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主要特征 | 第39-40页 |
4.2 济南市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政策法律依据 | 第40-42页 |
4.2.1 中央政府对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有关规定 | 第40-41页 |
4.2.2 济南市政府对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相关规定 | 第41-42页 |
4.3 济南市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 第42-43页 |
4.4 济南市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成效 | 第43-45页 |
4.4.1 社区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 第43-44页 |
4.4.2 流动人口管理效果增强 | 第44页 |
4.4.3 街道事业得到稳步发展 | 第44页 |
4.4.4 社会环境和社会治安得到好转 | 第44-45页 |
4.5 济南市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45-47页 |
4.5.1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缺少人财物支持 | 第45页 |
4.5.2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登记难度大 | 第45页 |
4.5.3 社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有待完善 | 第45-46页 |
4.5.4 社区流动人口出租屋安全问题严峻 | 第46页 |
4.5.5 社区流动人口未成年子女犯罪率高 | 第46-47页 |
5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问题的原因 | 第47-54页 |
5.1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理念落后 | 第47页 |
5.1.1 思想认识和管理理念上存在误区 | 第47页 |
5.1.2 城市政府根深蒂固的本位思想 | 第47页 |
5.2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体制不健全 | 第47-48页 |
5.2.1 城乡二元体制及其核心的户籍制度 | 第47-48页 |
5.2.2 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管理权有限 | 第48页 |
5.3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基础薄弱 | 第48-50页 |
5.3.1 社区管理的平台尚未完全建立 | 第49页 |
5.3.2 流动人口管理组织部门作用发挥不明显 | 第49页 |
5.3.3 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 第49-50页 |
5.3.4 一体化的流动人口信息掌握机制尚未建立 | 第50页 |
5.4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社会化程度低 | 第50-52页 |
5.4.1 流动人口本身参与度不高 | 第51页 |
5.4.2 城市居民参与度不高 | 第51页 |
5.4.3 企业支持不高 | 第51-52页 |
5.4.4 社会参与不足 | 第52页 |
5.5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统一权威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 | 第52-54页 |
5.5.1 现有法律法规与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 第52-53页 |
5.5.2 缺乏必要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 | 第53-54页 |
6 完善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54-62页 |
6.1 树立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正确理念和思路 | 第54-55页 |
6.1.1 转变政府理念,实现社区开放式管理 | 第54页 |
6.1.2 理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主体的关系 | 第54-55页 |
6.2 创新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体制 | 第55-57页 |
6.2.1 改善城乡二元体制及户籍制度 | 第55页 |
6.2.2 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机制 | 第55-56页 |
6.2.3 创新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制度 | 第56-57页 |
6.3 提高流动人口社区化的管理基础 | 第57-59页 |
6.3.1 健全社区经费保障 | 第57页 |
6.3.2 完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 | 第57-58页 |
6.3.3 建立健全社区流动人口的保障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 | 第58-59页 |
6.4 提高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社会化程度 | 第59-60页 |
6.4.1 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素质 | 第59页 |
6.4.2 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 第59页 |
6.4.3 加强企业的配合 | 第59-60页 |
6.4.4 争取社会支持 | 第60页 |
6.5 推进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法制化进程 | 第60-61页 |
6.5.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长效管理措施 | 第60页 |
6.5.2 国家应加强对出租房屋管理的立法 | 第60-61页 |
6.6 推进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 | 第61-62页 |
6.6.1 建立全国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 第61页 |
6.6.2 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的实时调研与交流共享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