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 第13-20页 |
2.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概念 | 第13页 |
2.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 第13-14页 |
2.3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类 | 第14-16页 |
2.3.1 按不同币种分类 | 第14页 |
2.3.2 按不同收益类型分类 | 第14-15页 |
2.3.3 按不同投资领域分类 | 第15页 |
2.3.4 按不同委托存续期限分类 | 第15页 |
2.3.5 按不同存续形态分类 | 第15-16页 |
2.4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4.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页 |
2.4.2 投资组合理论 | 第16-17页 |
2.4.3 资产配置理论 | 第17页 |
2.4.4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7-18页 |
2.5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2.5.1 有利于理财产品市场良性发展 | 第18页 |
2.5.2 有助于规范理财产品市场 | 第18-19页 |
2.5.3 有利于金融创新 | 第19-20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及阻碍转型的主要因素 | 第20-35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 第20-24页 |
3.1.1 萌芽及快速发展期(2004—2006) | 第20-21页 |
3.1.2 品种扩充期(2007—2011) | 第21-22页 |
3.1.3 资产池模式发展期(2012—2014) | 第22-23页 |
3.1.4 快速转型期(2015至今) | 第23-24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24-30页 |
3.2.1 发行规模增速减缓 | 第24-25页 |
3.2.2 商业银行渐成理财业务发行主体 | 第25-27页 |
3.2.3 短期产品占主流地位 | 第27-28页 |
3.2.4 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多元化 | 第28-29页 |
3.2.5 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 | 第29-30页 |
3.3 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的主要因素 | 第30-35页 |
3.3.1 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严重 | 第30-31页 |
3.3.2 理财业务通道化 | 第31页 |
3.3.3 产品设计不合理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 第31-32页 |
3.3.4 产品信息披露不足 | 第32-33页 |
3.3.5 理财从业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 | 第33页 |
3.3.6 理财业务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 第33-35页 |
4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及借鉴 | 第35-41页 |
4.1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 | 第35-39页 |
4.1.1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4.1.2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36-39页 |
4.2 可供借鉴的经验 | 第39-41页 |
5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41-46页 |
5.1 理财产品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 | 第41页 |
5.2 理财业务“去通道化”向直接投资转型 | 第41-42页 |
5.3 产品设计转向多样性结构化 | 第42-43页 |
5.4 信息披露制度向透明化转型 | 第43页 |
5.5 理财团队向专业化转型 | 第43-44页 |
5.6 加快完善转型的外部环境 | 第44-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