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1 外商直接投资(FDI) | 第11页 |
1.2.2 绿色技术进步 | 第11-12页 |
1.2.3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 | 第12页 |
1.2.4 吸收能力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FDI技术溢出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1.1 传统的FDI理论 | 第16-17页 |
2.1.2 内生增长理论 | 第17页 |
2.1.3 知识溢出理论 | 第17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2.2.1 FDI技术溢出的内涵研究 | 第17-18页 |
2.2.2 FDI技术溢出的传导机制研究 | 第18页 |
2.2.3 FDI技术溢出的经验研究 | 第18-19页 |
2.2.4 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研究 | 第19-22页 |
2.3 简评 | 第22-24页 |
第3章 中国FDI的现状分析 | 第24-30页 |
3.1 概况 | 第24页 |
3.2 来源地情况 | 第24-26页 |
3.3 省际分布情况 | 第26-28页 |
3.4 投资方式 | 第28页 |
3.5 产业投向 | 第28-29页 |
3.6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实证分析模型构建 | 第30-39页 |
4.1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传导机制分析 | 第30-32页 |
4.1.1 竞争效应 | 第30-31页 |
4.1.2 人员培训和流动效应 | 第31页 |
4.1.3 示范和模仿效应 | 第31-32页 |
4.1.4 产业关联效应 | 第32页 |
4.2 绿色技术进步的测度模型 | 第32-34页 |
4.2.1 传统的技术进步测度模型 | 第32-34页 |
4.2.2 考虑能源环境约束的绿色技术进步测度模型 | 第34页 |
4.3 吸收能力的内涵及测度指标 | 第34-36页 |
4.3.1 金融发展水平 | 第35页 |
4.3.2 外贸依存度 | 第35页 |
4.3.3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第35-36页 |
4.3.4 工业与服务业比值 | 第36页 |
4.3.5 人力资本水平 | 第36页 |
4.4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实证分析模型 | 第36-39页 |
4.4.1 面板门槛模型简介 | 第36-38页 |
4.4.2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面板门槛分析模型 | 第38-39页 |
第5章 中国省份FDI绿色技术溢出的经验分析 | 第39-59页 |
5.1 绿色技术进步的测度 | 第39-45页 |
5.1.1 变量和数据选取 | 第39-40页 |
5.1.2 绿色技术进步的测度 | 第40-44页 |
5.1.3 与未考虑能源环境约束时的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5.2 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第45-47页 |
5.2.1 变量和数据选取 | 第45-46页 |
5.2.2 绿色技术溢出的经验分析 | 第46-47页 |
5.3 FDI绿色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分析 | 第47-58页 |
5.3.1 变量和数据选取 | 第48页 |
5.3.2 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的门槛回归分析 | 第48-58页 |
5.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9-6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