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5-32页 |
2.1 道德和道德素养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5-17页 |
2.1.1 道德的概念及发展 | 第15-17页 |
2.1.2 道德素养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7页 |
2.2 辅导员道德素养的构成要素 | 第17-22页 |
2.2.1 辅导员道德素养——个人品德修养 | 第17-19页 |
2.2.2 辅导员道德素养——家庭美德修养 | 第19页 |
2.2.3 辅导员道德素养——职业道德修养 | 第19-21页 |
2.2.4 辅导员道德素养——社会公德修养 | 第21-22页 |
2.3 高校德育的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3.1 德育的概念 | 第22-23页 |
2.3.2 高校德育的概念 | 第23页 |
2.4 道德教育的理论发展 | 第23-32页 |
2.4.1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 | 第23-28页 |
2.4.2 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28-32页 |
3 高校辅导员道德素养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 第32-51页 |
3.1 当前高校辅导员道德素养的调查 | 第32-39页 |
3.1.1 问卷调查的编制 | 第33页 |
3.1.2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 | 第33-39页 |
3.2 高校辅导员道德素养的现状分析 | 第39-44页 |
3.2.1 辅导员道德素养现状 | 第39-41页 |
3.2.2 高校辅导员道德素养对大学生德育影响现状分析 | 第41-44页 |
3.3 高校辅导员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1 辅导员个人品德对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2 辅导员职业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影响 | 第45页 |
3.3.3 辅导员家庭美德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4 辅导员社会公德对大学生道德意志的影响 | 第46页 |
3.4 辅导员道德素养问题成因分析 | 第46-51页 |
3.4.1 体制、机制的制约 | 第46-47页 |
3.4.2 个体自身修养的限制 | 第47-49页 |
3.4.3 环境的影响 | 第49-51页 |
4 提升辅导员道德素养有效途径 | 第51-59页 |
4.1 提升辅导员道德素养 | 第51-55页 |
4.1.1 提升辅导员个人魅力 | 第51-52页 |
4.1.2 提升辅导员语言表达能力 | 第52-54页 |
4.1.3 辅导员道德素养的提升应当走专业道路 | 第54-55页 |
4.2 注重培养辅导员职业道德 | 第55-57页 |
4.2.1 明确工作职责 | 第55-56页 |
4.2.2 有明确的角色定位 | 第56页 |
4.2.3 提高职业思想,加强职业道德的认知度 | 第56-57页 |
4.3 拓展辅导员道德素养影响途径 | 第57-59页 |
4.3.1 奠定基础,做好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57页 |
4.3.2 提升辅导员职业责任感 | 第57页 |
4.3.3 改善辅导员的工作方法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问卷调查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