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20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第17-18页 |
四、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友善观概述和理论基础 | 第20-33页 |
一、友善观的涵义 | 第20页 |
二、友善观的内容 | 第20-28页 |
(一) 与自然友善 | 第21-22页 |
(二) 与他人友善 | 第22-25页 |
(三) 与自己友善 | 第25-28页 |
三、友善观的理论依据 | 第28-31页 |
(一) 中国传统“仁”文化 | 第28-2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 第29-30页 |
(三) 西方的平等、友爱思想 | 第30-31页 |
四、践行友善观的基本原则 | 第31-33页 |
(一) 辩证客观原则 | 第31页 |
(二) 适度原则 | 第31-32页 |
(三) 分清对象原则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友善观现状的实证分析 | 第33-58页 |
一、问卷调查法的应用 | 第33-35页 |
(一)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说明 | 第33-34页 |
(二)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二、大学生友善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51页 |
(一) 善待自然的意识淡薄 | 第35-37页 |
(二) 与他人友善行为日渐冷漠 | 第37-46页 |
(三) 与自己友善的意识淡薄 | 第46-51页 |
三、大学生友善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8页 |
(一) 内因: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友善观的意识不强 | 第52-53页 |
(二) 外因: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53-58页 |
第三章 培育大学生友善观的可行对策 | 第58-66页 |
一、营造塑造大学生友善观的外部环境 | 第59-63页 |
(一) 国家层面:制定鼓励友善的法律和制度 | 第59-60页 |
(二) 社区层面:建设友善社区 | 第60页 |
(三) 高校层面:改善高校友善观教育,建设友善校园 | 第60-62页 |
(四) 同辈群体层面:追求独特但积极健康的价值标准 | 第62-63页 |
(五) 家庭层面:父母言传身教,形成友善的家风 | 第63页 |
二、强化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个人努力 | 第63-66页 |
(一) 珍爱生命,追求自我生命质量 | 第64页 |
(二) 尊重他人,讲究友善相处之道 | 第64页 |
(三) 爱护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