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无线电空时域频谱感知与帧优化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的概念及特点 | 第15-18页 |
1.3 频谱感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频谱感知的基本理论 | 第25-40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频谱感知性能衡量指标 | 第25-27页 |
2.3 单节点频谱感知技术 | 第27-31页 |
2.3.1 能量检测 | 第27-29页 |
2.3.2 循环平稳特征检测 | 第29-30页 |
2.3.3 匹配滤波检测 | 第30-31页 |
2.4 协作频谱感知技术 | 第31-36页 |
2.4.1 协作频谱感知的分类 | 第32-33页 |
2.4.2 数据融合方法 | 第33-36页 |
2.5 MAC层频谱感知机制 | 第36-39页 |
2.5.1 感知周期 | 第36页 |
2.5.2 感知时长 | 第36-37页 |
2.5.3 感知调度 | 第37-38页 |
2.5.4 协作节点选取 | 第38页 |
2.5.5 参数优化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基于位置估计的空时域频谱感知 | 第40-56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频谱感知框架 | 第41-43页 |
3.2.1 空时域频谱空洞 | 第41-42页 |
3.2.2 系统模型 | 第42-43页 |
3.3 空时域频谱感知机制 | 第43-49页 |
3.3.1 空域感知 | 第43-46页 |
3.3.2 时域感知 | 第46-47页 |
3.3.3 联合空时域频谱感知 | 第47-49页 |
3.4 性能分析 | 第49-51页 |
3.4.1 容量分析 | 第49-50页 |
3.4.2 感知开销 | 第50-51页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基于对数似然比的空时域协作频谱感知 | 第56-77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57-58页 |
4.3 空时域协作频谱感知方案 | 第58-70页 |
4.3.1 本地感知统计量 | 第58-60页 |
4.3.2 节点选取准则 | 第60页 |
4.3.3 数据融合判决 | 第60-65页 |
4.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4.4 参数优化 | 第70-75页 |
4.4.1 优化问题 | 第70-72页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动态场景下的全双工自适应加权感知方案 | 第77-106页 |
5.1 引言 | 第77-79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79-81页 |
5.3 自适应加权频谱感知 | 第81-86页 |
5.3.1 提出的加权方案 | 第81-82页 |
5.3.2 性能分析 | 第82-84页 |
5.3.3 权重自适应优化 | 第84-86页 |
5.4 考虑主用户状态转移的加权频谱感知及优化 | 第86-96页 |
5.4.1 感知模型 | 第86-88页 |
5.4.2 中断和干扰性能 | 第88-90页 |
5.4.3 吞吐量 | 第90-91页 |
5.4.4 能量效率 | 第91-92页 |
5.4.5 感知帧长优化 | 第92-95页 |
5.4.6 计算复杂度分析 | 第95-96页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6-10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10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6-108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附件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