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9-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7页 |
1.1 引言 | 第21-31页 |
1.1.1 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间的平衡 | 第21-22页 |
1.1.2 能源需求和能源危机间的博弈 | 第22-27页 |
1.1.3 替代燃料的发展和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27-30页 |
1.1.4 微藻制取生物柴油的优势 | 第30-31页 |
1.2 微藻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发展 | 第31-41页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2.2 微藻制取生物柴油过程的技术挑战 | 第33-39页 |
1.2.3 生命周期评价手段的应用 | 第39-41页 |
1.3 生物燃料水足迹的研究现状 | 第41-45页 |
1.3.1 水足迹概念发展 | 第42页 |
1.3.2 生物燃料水足迹评价相关结果 | 第42-44页 |
1.3.3 水足迹评价注意事项 | 第44-45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45-47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45-4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6-4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模型概述 | 第47-57页 |
2.1 总体研究框架与分析指标的确立 | 第47-49页 |
2.2 “2E”计算模型 | 第49-53页 |
2.2.1 WTT计算流程和说明 | 第49-52页 |
2.2.2 TTW计算过程及说明 | 第52页 |
2.2.3 WTW计算合成 | 第52-53页 |
2.3 “W”计算模型 | 第53-56页 |
2.3.1 水足迹系统边界的确立 | 第53-54页 |
2.3.2 各类水足迹定义 | 第54页 |
2.3.3 陆生作物水足迹计算方法 | 第54-55页 |
2.3.4 微藻水足迹计算方法 | 第55-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中国微藻生物柴油生产潜力分布特征 | 第57-70页 |
3.1 潜力分布模型依据 | 第58-61页 |
3.1.1 微藻生物质生长模型 | 第58-59页 |
3.1.2 微藻生物柴油理论产量 | 第59页 |
3.1.3 微藻生物柴油修正产量 | 第59-61页 |
3.2 微藻生长区域分布特征 | 第61-69页 |
3.2.1 微藻平均生长率 | 第61-63页 |
3.2.2 微藻生物柴油理论分布 | 第63-64页 |
3.2.3 引入光饱和度和水温的微藻生物柴油分布 | 第64-66页 |
3.2.4 引入水可获取能力的微藻生物柴油分布 | 第66-68页 |
3.2.5 影响因素讨论 | 第68-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过程燃料路线生命周期分析 | 第70-85页 |
4.1 过程燃料概述 | 第70-72页 |
4.2 基础数据的获取 | 第72-82页 |
4.2.1 原料开采环节 | 第72-76页 |
4.2.2 原料运输环节 | 第76-80页 |
4.2.3 原料加工环节 | 第80-82页 |
4.3 能耗与排放结果 | 第82-84页 |
4.3.1 能耗与排放清单 | 第83页 |
4.3.2 能耗与排放分析 | 第83-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生物柴油燃料消耗与环境排放因子分析 | 第85-97页 |
5.1 发动机台架试验设计 | 第86-87页 |
5.2 燃料消耗及排放因子的确定 | 第87-96页 |
5.2.1 燃料消耗 | 第87-89页 |
5.2.2 环境排放 | 第89-91页 |
5.2.3 燃料消耗和排放因子的确定 | 第91-9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微藻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2E”分析 | 第97-120页 |
6.1 微藻生物柴油炼厂设计及生命周期评价系统边界 | 第97-99页 |
6.1.1 微藻生物柴油综合炼厂设计 | 第97页 |
6.1.2 生命周期评价系统边界 | 第97-99页 |
6.2 主要技术路线参数 | 第99-109页 |
6.2.1 微藻培养阶段 | 第100-102页 |
6.2.2 微藻脱水阶段 | 第102-105页 |
6.2.3 微藻油脂提取阶段 | 第105-107页 |
6.2.4 生物柴油转化阶段 | 第107页 |
6.2.5 生物柴油运输及分配阶段 | 第107-108页 |
6.2.6 生物柴油燃烧阶段 | 第108页 |
6.2.7 副产品分配方法 | 第108-109页 |
6.3 微藻生物柴油“2E”结果分析 | 第109-118页 |
6.3.1 上游阶段结果 | 第110-111页 |
6.3.2 全生命周期结果 | 第111-113页 |
6.3.3 敏感性分析 | 第113-116页 |
6.3.4 情景分析 | 第116-117页 |
6.3.5 区域间微藻生物柴油特征 | 第117-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七章 微藻等生物质基液体燃料的“W”分析 | 第120-143页 |
7.1 生物质基液体燃料路线的选择 | 第121-124页 |
7.1.1 中国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框架 | 第121页 |
7.1.2 主要非粮作物产量 | 第121-123页 |
7.1.3 非粮作物燃料路线选择 | 第123-124页 |
7.2 作物生长阶段水足迹计算 | 第124-133页 |
7.2.1 模型代表地点选择 | 第124-125页 |
7.2.2 气候条件的确定 | 第125-130页 |
7.2.3 作物种植过程主要参数 | 第130-131页 |
7.2.4 作物生长阶段水足迹 | 第131-132页 |
7.2.5 微藻培养过程水足迹 | 第132-133页 |
7.3 生物燃料加工过程水足迹计算 | 第133-137页 |
7.3.1 生物乙醇 | 第133-135页 |
7.3.2 生物柴油 | 第135-137页 |
7.4 水足迹结果比较 | 第137-141页 |
7.4.1 各阶段水足迹比较 | 第137-139页 |
7.4.2 生命周期水足迹比较 | 第139-140页 |
7.4.3 国内外水足迹结果比较 | 第140-14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143-146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43-145页 |
8.2 工作展望 | 第145-146页 |
创新点说明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59-160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得的奖励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