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

复合涂层结构与红外波段特性、兼容性及光谱选择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注释表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7页
    1.1 红外隐身机理第17-18页
    1.2 红外隐身方法第18-19页
        1.2.1 降低目标红外发射率第18-19页
        1.2.2 降低目标表面温度第19页
    1.3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研究现状第19-29页
        1.3.1 纳米复合薄膜第19-20页
        1.3.2 单层(多层)膜结构材料第20-23页
        1.3.3 树脂/金属复合涂层第23-26页
        1.3.4 树脂/半导体复合涂层第26-27页
        1.3.5 核壳结构材料第27页
        1.3.6 一维光子结构及理论第27-29页
    1.4 红外与多频谱兼容材料研究现状第29-32页
        1.4.1 红外与可见光兼容材料第29-30页
        1.4.2 红外与激光兼容材料第30-31页
        1.4.3 红外与雷达兼容材料第31-32页
    1.5 发展趋势第32-33页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33-37页
        1.6.1 研究思路第33-35页
        1.6.2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6.3 技术路线第36-37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7-40页
    2.1 原料第37页
    2.2 8~14 μm低红外发射率树脂/金属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测试第37页
    2.3 1.06 μm与 1.54 μm近红外吸收涂层的制备与测试第37-38页
    2.4 1.06 μm与 1.54 μm低反射和 8~14 μm低发射率兼容涂层的制备与测试第38页
    2.5 3~14 μm红外光谱选择性低发射率一维光子结构的制备与测试第38-40页
第三章 一维光子结构理论与 8~14 μm低发射率涂层相关机理研究第40-63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涂层的微结构特征第40-42页
    3.3 涂层最佳颜料含量模拟方法第42-46页
        3.3.1 PU/Al复合涂层最佳颜料含量模拟及验证第42-43页
        3.3.2 PU/bronze复合涂层最佳颜料含量模拟及验证第43-45页
        3.3.3 PU/Ag复合涂层最佳颜料含量模拟及验证第45-46页
    3.4 涂层发射率预测模型第46-55页
        3.4.1 涂层发射率预测模型的建立第46-51页
        3.4.2 涂层发射率预测模型的实验验证第51-55页
    3.5 颜料含量对涂层发射率的影响机制第55-57页
    3.6 颜料定向对涂层发射率的影响机制第57-59页
    3.7 复合颜料对降低涂层发射率的作用机理第59-61页
    3.8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1.06 μm与 1.54 μm近红外吸收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第63-72页
    4.1 引言第63-65页
        4.1.1 激光隐身基本理论第63-64页
        4.1.2 近红外吸收材料研究现状第64-65页
    4.2 原材料的近红外吸收性能第65-67页
        4.2.1 近红外吸收颜料的选择第65-66页
        4.2.2 纯PU涂层及Al板的近红外反射光谱第66-67页
    4.3 PU/Sm2O3复合涂层的微结构观察第67-68页
    4.4 PU/Sm2O3复合涂层的近红外吸收性能第68-70页
        4.4.1 Sm2O3含量对PU/Sm2O3复合涂层的近红外吸收性能的影响第68-69页
        4.4.2 涂层厚度对PU/Sm2O3复合涂层的近红外吸收性能的影响第69-70页
    4.5 PU/Sm2O3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第70页
    4.6 PU/Sm2O3复合涂层的激光隐身性能分析第70-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1.06 μm与 1.54 μm低反射和 8~14 μm低发射率兼容涂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第72-80页
    5.1 引言第72-73页
    5.2 Sm2O3粉体的红外透明性分析第73-74页
    5.3 PU/(bronze & Sm2O3)复合涂层的性能表征第74-76页
        5.3.1 PU/(bronze & Sm2O3)复合涂层的微结构观察第74页
        5.3.2 PU/(bronze & Sm2O3)复合涂层的红外发射率与近红外吸收性能第74-75页
        5.3.3 PU/(bronze & Sm2O3)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第75-76页
    5.4 PU/(Al & Sm2O3)复合涂层的性能表征第76-78页
        5.4.1 PU/(Al & Sm2O3)复合涂层的微结构观察第76页
        5.4.2 PU/(Al & Sm2O3)复合涂层的红外发射率与近红外吸收性能第76-78页
        5.4.3 PU/(Al & Sm2O3)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第78页
    5.5 PU/(金属 & Sm2O3)复合涂层性能的比较及成因分析第78-79页
    5.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3~14 μm红外光谱选择性低发射率涂层的结构设计及性能探索第80-94页
    6.1 引言第80-81页
    6.2 低红外发射率一维光子结构的设计第81-87页
        6.2.1 8~14 μm波段低红外发射率一维光子结构的设计第81-84页
        6.2.2 3~5 μm波段低红外发射率一维光子结构的设计第84-86页
        6.2.3 3~14 μm红外光谱选择性低发射率一维异质结光子结构的设计第86-87页
    6.3 低红外发射率一维光子结构的性能探索第87-92页
        6.3.1 8~14 μm波段低红外发射率一维光子结构的微结构及发射率性能第87-89页
        6.3.2 3~5 μm波段低红外发射率一维光子结构的微结构及发射率性能第89-91页
        6.3.3 3~14 μm红外光谱选择性低发射率一维异质结光子结构的微结构及发射率性能第91-92页
    6.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4-97页
    7.1 工作总结第94-95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95-96页
    7.3 研究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迟滞特性与时滞现象的智能悬臂梁自适应振动控制研究
下一篇:中国微藻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2E&W”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