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创新之处第14-16页
        1.3.1 写作思路第14页
        1.3.2 创新之处第14-16页
第2章 抗日军政大学的概况第16-25页
    2.1 抗日军政大学的创立第16-18页
        2.1.1 抗日军政大学创立的国际环境第16-17页
        2.1.2 抗日军政大学创立的国内环境第17-18页
    2.2 抗日军政大学的发展历程第18-22页
        2.2.1 抗日军政大学创立初期的发展状况(1936年6月-1937年7月)第18-19页
        2.2.2 抗战防御阶段的发展状况(1937年7月-1938年10月)第19-20页
        2.2.3 抗战相持阶段的发展状况(1938年10月-1943年12月)第20-22页
        2.2.4 抗战反攻阶段的发展状况(1943年12月-1945年8月)第22页
    2.3 抗日军政大学的辉煌业绩第22-24页
        2.3.1 抗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第22-23页
        2.3.2 为抗日战场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第23-24页
        2.3.3 对现代大学的创立有着深远的影响第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抗日军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第25-40页
    3.1 抗日军政大学课程的设置第25页
    3.2 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25-30页
    3.3 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第30-36页
        3.3.1 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第30-34页
        3.3.2 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第34-36页
    3.4 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36-39页
        3.4.1 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第36-37页
        3.4.2 以学员构成为先导因材施教第37-38页
        3.4.3 注重自我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第38-39页
        3.4.4 以现实条件为基础,以实际问题为教材第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升华—抗大精神第40-48页
    4.1 民主与平等精神第40-41页
    4.2 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第41-43页
    4.3 乐观主义精神第43-44页
    4.4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第44-45页
    4.5 团结友爱的精神第45-47页
    4.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第48-59页
    5.1 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第48-52页
        5.1.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48页
        5.1.2 依靠群众力量第48-49页
        5.1.3 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49页
        5.1.4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新颖第49-50页
        5.1.5 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第50-51页
        5.1.6 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及时反馈第51页
        5.1.7 注重教员的培养第51-52页
    5.2 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第52-53页
    5.3 抗日军政大学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53-58页
        5.3.1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第53-54页
        5.3.2 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启示第54页
        5.3.3 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启示第54-55页
        5.3.4 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第55-56页
        5.3.5 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启示第56-57页
        5.3.6 了解校史和学校当前状况,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第57-58页
        5.3.7 发挥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第65-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下一篇:工业遗址景观设计使用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