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本街道—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构建方法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概述 | 第15-20页 |
1.4.1 城市街道设计研究 | 第15-17页 |
1.4.2 国外城市街道设计实践 | 第17-18页 |
1.4.3 国内城市街道设计实践 | 第18-20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20-36页 |
2.1 街道相关概念研究 | 第20-27页 |
2.1.1 街道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街道空间要素界定 | 第21-23页 |
2.1.3 街道走向以车为本 | 第23-27页 |
2.2 人本街道概念研究 | 第27-32页 |
2.2.1 人本街道的概念 | 第27-28页 |
2.2.2 人本车本街道对比 | 第28-32页 |
2.3 人本街道的特性 | 第32-36页 |
2.3.1 共享性 | 第32-33页 |
2.3.2 安全性 | 第33页 |
2.3.3 生态性 | 第33-34页 |
2.3.4 活力性 | 第34-36页 |
3 国内外街道设计导则研究 | 第36-62页 |
3.1 弹性化的纽约街道设计手册 | 第36-42页 |
3.1.1 编制背景及内容概述 | 第36-39页 |
3.1.2 多选择取舍的可控制要素 | 第39-41页 |
3.1.3 全方位融入的可持续机会 | 第41-42页 |
3.2 精细化的伦敦街道设计导则 | 第42-48页 |
3.2.1 编制背景及内容概述 | 第42-46页 |
3.2.2 详细的街道细部做法 | 第46-47页 |
3.2.3 混合的街道共享路面 | 第47-48页 |
3.3 智能化的波士顿街道设计导则 | 第48-52页 |
3.3.1 编制背景及内容概述 | 第48-49页 |
3.3.2 充分利用的智能路边 | 第49-50页 |
3.3.3 平衡需求的交叉路口 | 第50-52页 |
3.4 多元化的阿布扎比街道设计导则 | 第52-58页 |
3.4.1 编制背景及内容概述 | 第52-55页 |
3.4.2 用地交通结合的分类系统 | 第55-56页 |
3.4.3 确保通行安全的优先等级 | 第56-58页 |
3.5 本土化的上海街道设计导则 | 第58-62页 |
3.5.1 编制背景及内容概述 | 第58-59页 |
3.5.2 依托于开放街区的背景 | 第59-60页 |
3.5.3 根植于本土的实践案例 | 第60-62页 |
4 国内外街道设计导则对比研究 | 第62-76页 |
4.1 精细的控制体系 | 第62-69页 |
4.1.1 分类系统 | 第62-64页 |
4.1.2 控制要素 | 第64-65页 |
4.1.3 控制方法 | 第65-69页 |
4.2 设计的可执行性 | 第69-71页 |
4.2.1 强制与弹性 | 第69-70页 |
4.2.2 案例与通则 | 第70-71页 |
4.3 综合管理与评估 | 第71-76页 |
4.3.1 多部门管理 | 第71-73页 |
4.3.2 多角度评估 | 第73-76页 |
5 我国城市街道存在的问题 | 第76-86页 |
5.1 街道设计中的问题 | 第76-82页 |
5.1.1 人本思想的缺失 | 第76-77页 |
5.1.2 道路等级的固化 | 第77-79页 |
5.1.3 道路断面的局限 | 第79-81页 |
5.1.4 道路红线的僵化 | 第81-82页 |
5.2 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 第82-86页 |
5.2.1 公众参与较为薄弱 | 第82-83页 |
5.2.2 路权设施缺乏保障 | 第83-86页 |
6 我国城市人本街道设计导则构建 | 第86-96页 |
6.1 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 | 第86-90页 |
6.1.1 体系架构 | 第86-88页 |
6.1.2 设计方法 | 第88-89页 |
6.1.3 成果表达 | 第89-90页 |
6.2 街道设计的实施 | 第90-96页 |
6.2.1 重视公众参与 | 第90-91页 |
6.2.2 协同机构组织 | 第91-92页 |
6.2.3 明确权责分配 | 第92-93页 |
6.2.4 引入评价体系 | 第93-96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96-98页 |
7.1 不足 | 第96-97页 |
7.1.1 街道网络设计缺失 | 第96页 |
7.1.2 案例选取存在不足 | 第96页 |
7.1.3 现实问题应对不足 | 第96-97页 |
7.2 展望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A 图片目录 | 第102-104页 |
附录B 表格目录 | 第104-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