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1.1.1 重庆建筑遗产保护思潮兴起 | 第15-16页 |
1.1.2 为什么探讨重庆现代建筑的遗产价值 | 第16-17页 |
1.1.3 重庆现代建筑现状堪忧 | 第17-18页 |
1.1.4 重庆现代建筑研究亟待补充 | 第18-2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22-27页 |
1.3.1 重庆本时期现代建筑 | 第22-25页 |
1.3.2 时间界定 | 第25-26页 |
1.3.3 空间界定 | 第26-27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7-32页 |
1.4.1 国际现代建筑遗产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1.4.2 中国现代建筑研究综述 | 第29-30页 |
1.4.3 重庆现代建筑研究综述 | 第30-32页 |
1.5 研究方法、对象、内容 | 第32-3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5.2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34-35页 |
2 重庆现代建筑(1978-1997)背景及发展 | 第35-55页 |
2.1 发展背景 | 第35-43页 |
2.1.1 政治背景 | 第35-38页 |
2.1.2 经济背景 | 第38-40页 |
2.1.3 文化背景 | 第40-41页 |
2.1.4 建筑师及建筑教育 | 第41-43页 |
2.2 建筑发展 | 第43-53页 |
2.2.1 (1978-1992)开端与发展 | 第45-50页 |
2.2.2 (1992-1997)多元与交融 | 第50-5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3 重庆现代建筑(1978-1997)案例研究 | 第55-113页 |
3.1 案例分类及依据 | 第55-56页 |
3.2 案例研究 | 第56-111页 |
3.2.1 居住建筑 | 第56-66页 |
3.2.2 宾馆建筑 | 第66-71页 |
3.2.3 办公建筑 | 第71-79页 |
3.2.4 文教建筑 | 第79-87页 |
3.2.5 商业建筑 | 第87-95页 |
3.2.6 交通建筑 | 第95-102页 |
3.2.7 文娱建筑 | 第102-105页 |
3.2.8 医疗建筑 | 第105-108页 |
3.2.9 景观建筑 | 第108-109页 |
3.2.10 工业建筑 | 第109-11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4 重庆现代建筑(1978-1997)特征评价 | 第113-151页 |
4.1 特征评价框架建立 | 第113-116页 |
4.1.1 现有特征评价框架 | 第113-115页 |
4.1.2 本文评价框架建立 | 第115-116页 |
4.2 环境方面 | 第116-122页 |
4.2.1 注重山水协调 | 第116-118页 |
4.2.2 注重城市协调 | 第118页 |
4.2.3 注重新旧协调 | 第118-122页 |
4.3 形式方面 | 第122-132页 |
4.3.1 建筑风格 | 第122-125页 |
4.3.2 造型艺术 | 第125-127页 |
4.3.3 细节装饰 | 第127-128页 |
4.3.4 空间艺术 | 第128-132页 |
4.4 功能方面 | 第132-143页 |
4.4.1 注重功能档次 | 第132-133页 |
4.4.2 注重功能综合 | 第133-134页 |
4.4.3 注重建筑本质 | 第134-136页 |
4.4.4 注重山地适应 | 第136-143页 |
4.5 技术方面 | 第143-150页 |
4.5.1 建筑构造 | 第143-148页 |
4.5.2 建筑结构 | 第148-150页 |
4.5.3 施工技术 | 第1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5 重庆现代建筑(1978-1997)价值、地位及意义 | 第151-163页 |
5.1 建筑价值评估框架的完善 | 第151-155页 |
5.1.1 为什么引入建筑遗产价值评估框架 | 第151-152页 |
5.1.2 现有遗产价值评估框架 | 第152-153页 |
5.1.3 本文评估体系建立 | 第153-155页 |
5.2 建筑价值初判断 | 第155-159页 |
5.2.1 历史价值 | 第155-156页 |
5.2.2 艺术价值 | 第156-157页 |
5.2.3 科学价值 | 第157页 |
5.2.4 社会价值 | 第157-158页 |
5.2.5 文化价值 | 第158页 |
5.2.6 再利用价值 | 第158-159页 |
5.3 地位及意义 | 第159-161页 |
5.3.1 时代性——“现代建筑一次有意义的起步” | 第160-161页 |
5.3.2 地域性——“现代山地建筑珍贵样本” | 第1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6 结语 | 第163-1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63-164页 |
6.2 创新点 | 第164页 |
6.3 存在问题说明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164-167页 |
6.3.1 存在问题说明 | 第164-166页 |
6.3.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66-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3页 |
附录 | 第173-19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73-174页 |
B. 访谈纪要 | 第174-181页 |
C. 重点调研建筑名录 | 第181-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