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3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起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缘起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1.3.1 国内外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研究 | 第15-20页 |
1.3.2 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研究 | 第20-23页 |
1.3.3 国内外历史空间协调性研究 | 第23-24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24-25页 |
1.4 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1.4.1 系统论 | 第25页 |
1.4.2 协同学 | 第25-26页 |
1.5 相关概念 | 第26-33页 |
1.5.1 历史文化街区 | 第26页 |
1.5.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 第26-28页 |
1.5.3 协调性 | 第28-29页 |
1.5.4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 | 第29-33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3-35页 |
1.6.1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6.3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35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2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现状研究 | 第37-51页 |
2.1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概况 | 第37-41页 |
2.1.1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区位特征 | 第37-39页 |
2.1.2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 第39-40页 |
2.1.3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 | 第40页 |
2.1.4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历程 | 第40-41页 |
2.2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演变 | 第41-45页 |
2.2.1 第一阶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演变(1980—2000) | 第42页 |
2.2.2 第二阶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演变(2000—2010) | 第42-43页 |
2.2.3 第三阶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演变(2010—至今) | 第43-44页 |
2.2.4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演变分析 | 第44-45页 |
2.3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问题梳理 | 第45-50页 |
2.3.1 空间环境问题 | 第45-47页 |
2.3.2 空间功能问题 | 第47-49页 |
2.3.3 道路交通问题 | 第49页 |
2.3.4 生活空间问题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测度研究 | 第51-85页 |
3.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测度的内涵与意义 | 第51页 |
3.1.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测度的内涵 | 第51页 |
3.1.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测度的意义 | 第51页 |
3.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测度方法原理及思路 | 第51-53页 |
3.2.1 方法原理 | 第51-52页 |
3.2.2 评价思路 | 第52-53页 |
3.3 评价体系建构过程 | 第53-74页 |
3.3.1 评价因子选取 | 第53-58页 |
3.3.2 评价体系构建 | 第58-62页 |
3.3.3 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62-65页 |
3.3.4 评价标准确立 | 第65-67页 |
3.3.5 评价结果标准的判断 | 第67-68页 |
3.3.6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测度模型构建 | 第68-74页 |
3.4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综合测度结果 | 第74-82页 |
3.4.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测度综合分析 | 第74-75页 |
3.4.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测度对比分析 | 第75-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4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问题机理研究 | 第85-95页 |
4.1 文化层面:开放性原则下文化延续的断裂 | 第85-87页 |
4.1.1 空间开放性欠缺下文化影响的减弱 | 第86页 |
4.1.2 文化开放性不足下文化发展的局限 | 第86-87页 |
4.2 经济层面:动态原则下空间发展的无序 | 第87-89页 |
4.2.1 择优建设下空间发展的无序 | 第87-88页 |
4.2.2 自组织建设下空间发展的混乱 | 第88-89页 |
4.3 社会层面:协调性作用下大众群体的忽视 | 第89-91页 |
4.3.1 保护建设中居民主体作用的忽视 | 第90-91页 |
4.3.2 规划建设中居民需求考虑不足 | 第91页 |
4.4 技术层面:适应性原则下规划干预的不足 | 第91-93页 |
4.4.1 建设控制地带发展规划引导措施滞后 | 第91-93页 |
4.4.2 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划干预措施不足 | 第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5 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空间协调性管控策略建议 | 第95-111页 |
5.1 基础:街区生活及文化的回归与延续 | 第95-99页 |
5.1.1 生活空间体系构建下社会生活的延续 | 第95-97页 |
5.1.2 文化资源挖潜下整体价值的提升 | 第97-99页 |
5.2 关键:保护区域行为及意识的引导与控制 | 第99-103页 |
5.2.1 弹性化引导下意象空间的协调 | 第99-101页 |
5.2.2 社区制度的建设下保护意识的提升 | 第101-102页 |
5.2.3 动态管控建设下保护区发展的有序 | 第102-103页 |
5.3 重点:空间环境及秩序的营造与整合 | 第103-108页 |
5.3.1 精细化改善下环境品质的提升 | 第103-104页 |
5.3.2 交通网络梳理下空间秩序的整合 | 第104-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11页 |
6 结语 | 第111-113页 |
6.1 本文基本结论 | 第111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6.3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附录 | 第119-133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19-120页 |
B. 居民空间意向调查问卷 | 第120-122页 |
C.西安历史街区调查问卷 | 第122-124页 |
D.层次分析法求各指标因子权重的过程 | 第124-127页 |
E.模糊矩阵计算过程 | 第127-132页 |
F.历史文化街区道路街巷调查表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