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和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7页
一、引言第7-13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7页
 (二)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7-8页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8-11页
  1. 承接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经济、环境影响第8-9页
  2.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第9-10页
  3. 生态屏障与生态补偿机制第10-11页
 (四)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第11-13页
  1.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1页
  2. 研究方法第11-13页
二、相关理论概述第13-20页
 (一)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第13-16页
  1.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第13-14页
  2.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失灵第14-16页
 (二)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16-18页
  1.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16-17页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17页
  3.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17-18页
 (三) 产业转移理论概述第18-20页
  1. 转出区的动因分析第18页
  2. 承接地的特征第18-20页
三、承接产业转移对和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第20-26页
 (一) 经济总量的变化第20-21页
 (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第21-24页
  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明显第21-22页
  2. 工业布局不断调整、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第22-23页
  3. 特色农业平稳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第23-24页
 (三)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24-25页
 (四) 不同经济主体的参与意识第25-26页
四、承接产业转移对和县环境的影响分析第26-32页
 (一) 承接产业转移引发的环境风险识别第26-28页
  1.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第26页
  2. 产业承接地的环保门槛偏低第26-27页
  3. 企业片面逐利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第27页
  4.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第27-28页
 (二) 和县承接产业转移造成的环境治理困境第28-30页
  1. 早期招商和产业承接不利于源头控制第28-29页
  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第29-30页
 (三) 和县应对产业承接的环境治理节点第30-32页
  1. 源头控制、多部门联动应对第30-31页
  2.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与监管能力应对第31-32页
五、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和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第32-39页
 (一) 和县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发展战略第32-34页
  1. 沿江发展工业物流第32-33页
  2. 沿山发展温泉旅游第33页
  3. 沿路发展现代农业第33-34页
 (二) 加快产业承接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困境第34-39页
  1. 产业承接带动工业发展与引发环境风险的协调困境第34-37页
  2. 产业承接中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协调困境第37页
  3. 产业承接中提升农业与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协调困境第37-39页
六、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39-44页
 (一) 关于沿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39-41页
  1. 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门槛准入机制第39-40页
  2. 依托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协同发展降低污染效应第40页
  3. 构建政府、企业和科技部门联动环保机制第40-41页
 (二) 关于沿山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41-42页
  1. 同时加强矿山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强生态修复第41页
  2. 依托生态补偿为旅游开发提供生态环境基础第41-42页
 (三) 关于沿路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42-44页
  1. 推广生态技术助力农业提升行动第42-43页
  2. 多部门联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43-44页
结束语第44-4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怀宁县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科技对接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