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表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汽车标定技术 | 第14-19页 |
1.2.1 标定方法的研究及发展 | 第14-16页 |
1.2.2 标定系统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6-19页 |
1.3 控制品质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1 评价方法方面 | 第19-21页 |
1.3.2 评价指标方面 | 第21-2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多段式机电复合传动系统模式切换过程标定 | 第25-37页 |
2.1 系统方案介绍 | 第25-26页 |
2.2 标定技术方法 | 第26-28页 |
2.2.1 基于实物标定 | 第27页 |
2.2.2 基于模型标定 | 第27-28页 |
2.3 基于模型的模式切换过程标定 | 第28-29页 |
2.4 换段过程控制参数标定 | 第29-32页 |
2.4.1 离合器标定 | 第29-31页 |
2.4.2 电机转矩标定 | 第31-32页 |
2.5 换挡过程控制参数标定 | 第32-34页 |
2.5.1 制动器标定 | 第32页 |
2.5.2 电机转矩标定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3章 模式切换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 第37-61页 |
3.1 模式切换品质评价指标 | 第37-41页 |
3.1.1 换挡品质评价指标 | 第37-39页 |
3.1.2 换段品质评价指标 | 第39-41页 |
3.2 层次分析法 | 第41-47页 |
3.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第41-42页 |
3.2.2 建立判断矩阵 | 第42-43页 |
3.2.3 层次单排序 | 第43-44页 |
3.2.4 层次总排序 | 第44-45页 |
3.2.5 一致性检验 | 第45-47页 |
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7-49页 |
3.3.1 建立评价指标样本库 | 第47-48页 |
3.3.2 关联系数计算 | 第48-49页 |
3.3.3 关联度计算 | 第49页 |
3.3.4 灰关联度排序 | 第49页 |
3.4 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联合评价法 | 第49-58页 |
3.4.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第50页 |
3.4.2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50-55页 |
3.4.3 建立评价指标关联系数矩阵 | 第55-58页 |
3.4.4 建立综合评判矩阵 | 第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4章 基于LABVIEW的标定系统设计 | 第61-81页 |
4.1 标定系统总体设计 | 第61-63页 |
4.1.1 功能需求分析 | 第61-62页 |
4.1.2 标定系统设计方案 | 第62-63页 |
4.2 软件开发工具 | 第63-66页 |
4.2.1 控制系统仿真工具MATLAB/Simulink | 第63页 |
4.2.2 标定界面设计软件LabVIEW | 第63-65页 |
4.2.3 LabVIEW与Simulink联合编程方法 | 第65-66页 |
4.3 标定系统界面设计 | 第66-74页 |
4.3.1 标定控制界面 | 第66-68页 |
4.3.2 监测界面 | 第68-69页 |
4.3.3 评价界面 | 第69-72页 |
4.3.4 数据管理界面 | 第72-74页 |
4.4 LabVIEW和Simulink联合编程 | 第74-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5章 标定系统与评价方法验证 | 第81-93页 |
5.1 标定系统功能测试 | 第81-84页 |
5.2 模式切换过程标定 | 第84-89页 |
5.2.1 换段过程标定 | 第84-86页 |
5.2.2 换挡过程标定 | 第86-89页 |
5.3 模式切换过程标定结果评价 | 第89-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6章 总结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创新点 | 第94页 |
6.3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