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配位化学和配位聚合物 | 第10-15页 |
1.1.1 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1.2 配位聚合物 | 第10-12页 |
1.1.3 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 第12-15页 |
1.2 配位聚合物设计合成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21页 |
1.2.1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5-17页 |
1.2.2 合成配位聚合物的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3 羧酸类配位聚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1.3.1 刚性羧酸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研究情况 | 第22-23页 |
1.3.2 柔性羧酸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研究情况 | 第23-24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H_3TTTA与 1,10’-菲罗啉和过渡金属[Co(II)、Ni(II)、Zn(II)]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25-46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仪器 | 第25-26页 |
2.2.2 试剂 | 第26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26-27页 |
2.3 配体H_3TTTA的合成及表征 | 第27页 |
2.3.1 H_3TTTA的合成 | 第27页 |
2.3.2 元素分析 | 第27页 |
2.4 配合物Co(HTTTA)(phen)(H_2O)_3 (1)的合成及表征 | 第27-32页 |
2.4.1 配合物Co(HTTTA)(phen)(H_2O)_3 (1)的合成方法 | 第27-28页 |
2.4.2 配合物Co(HTTTA)(phen)(H_2O)_3 (1)的表征 | 第28-32页 |
2.5 配合物Ni(HTTTA)(phen)(H_2O)_3 (2)的合成及表征 | 第32-37页 |
2.5.1 配合物Ni(HTTTA)(phen)(H_2O)_3 (2)的合成方法 | 第32页 |
2.5.2 配合物Ni(HTTTA)(phen)(H_2O)_3 (2)的表征 | 第32-37页 |
2.6 配合物Zn(HTTTA)(phen)(H_2O)_3 (3)的合成及表征 | 第37-41页 |
2.6.1 配合物Zn(HTTTA)(phen)(H_2O)_3 (3)的合成方法 | 第37页 |
2.6.2 配合物Zn(HTTTA)(phen)(H_2O)_3 (3)的表征 | 第37-41页 |
2.7 配合物的性能研究 | 第41-45页 |
2.7.1 配合物 1-3 的红外光谱图 | 第41-42页 |
2.7.2 配合物 1-3 的XRD和热重分析 | 第42-43页 |
2.7.3 配合物 1-3 的荧光性质 | 第43-44页 |
2.7.4 配合物 1-3 的催化性质 | 第44-4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H_3TTTA与 1,10’-菲罗啉和过渡金属Mn(II)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46-62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3.2.1 仪器 | 第46-47页 |
3.2.2 试剂 | 第47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47页 |
3.3 配合物[Mn_2(TTTA)(OH)(phen)_2]_n (4)的合成及表征 | 第47-53页 |
3.3.1 配合物[Mn_2(TTTA)(OH)(phen)_2]_n (4)的合成 | 第47页 |
3.3.2 配合物[Mn_2(TTTA)(OH)(phen)_2]_n (4)的表征 | 第47-53页 |
3.4 配合物[Mn_3(TTTA)_2(phen)_2]_n (5)的合成及表征 | 第53-58页 |
3.4.1 配合物[Mn_3(TTTA)_2(phen)_2]_n (5)的合成 | 第53页 |
3.4.2 配合物[Mn_3(TTTA)_2(phen)_2]_n (5)的表征 | 第53-58页 |
3.5 配合物4和 5 的性能研究 | 第58-61页 |
3.5.1 配合物4和 5 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8页 |
3.5.2 配合物4和 5 的热重分析 | 第58-59页 |
3.5.3 配合物4和 5 的荧光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3.5.4 配合物4和 5 的催化性质 | 第60-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H_3TTTA与稀土金属Gd(III)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62-78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4.2.1 仪器 | 第62-63页 |
4.2.2 试剂 | 第63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63页 |
4.3 配合物{[Gd(TTTA)(H_2O)_2]_2H_2O}_n (6)的合成及表征 | 第63-69页 |
4.3.1 配合物{[Gd(TTTA)(H_2O)_2]_2H_2O}_n (6)的合成 | 第63页 |
4.3.2 配合物{[Gd(TTTA)(H_2O)_2]_2H_2O}_n (6)的表征 | 第63-69页 |
4.4 配合物[Gd(TTTA)DMF]_n (7)的合成及表征 | 第69-74页 |
4.4.1 配合物[Gd(TTTA)DMF]_n (7)的合成 | 第69页 |
4.4.2 配合物[Gd(TTTA)DMF]_n (7)的表征 | 第69-74页 |
4.5 配合物6和 7 的性能研究 | 第74-77页 |
4.5.1 配合物6和 7 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4页 |
4.5.2 配合物6和 7 的热重分析 | 第74-75页 |
4.5.3 配合物6和 7 的荧光分析 | 第75页 |
4.5.4 配合物6和 7 的催化分析 | 第75-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5.1 结论 | 第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