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微生物燃料电池新型复合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增强产电性能的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简介第12-17页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历程第13页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3-14页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机制第14-15页
        1.2.4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5-16页
        1.2.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第16-17页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3.1 电极材料与电极修饰:第17-18页
        1.3.2 石墨烯修饰电极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3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电极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第21-23页
    1.5 研究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4-31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6页
        2.1.1 实验仪器第24-25页
        2.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第25-26页
    2.2 电极材料的表征方法第26-28页
        2.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6页
        2.2.2 接触角测试仪第26页
        2.2.3 原子力显微镜第26-27页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27页
        2.2.5 拉曼光谱仪第27页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第27页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27页
        2.2.8 核酸蛋白分析仪第27-28页
    2.3 MFCS的构建及性能测定方法第28-31页
        2.3.1 MFCs的构建第28-29页
        2.3.2 MFCs输出电压和电流的测定第29页
        2.3.3 极化曲线-功率密度曲线测定第29-30页
        2.3.4 循环伏安测试第30-31页
第三章 石墨烯原位修饰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强化MFCs直接电子传递的机制第31-42页
    3.1 前言第31-32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2页
        3.2.1 实验材料第32页
        3.2.2 实验方法第32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40页
        3.3.1 石墨烯原位修饰碳电极的制备第32-33页
        3.3.2 石墨烯原位修饰碳电极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第33-36页
        3.3.3 石墨烯原位修饰碳电极在MFCs中的产电性能第36-38页
        3.3.4 石墨烯原位修饰碳电极强化MFCs直接电子传递的机制第38-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聚苯胺原位修饰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增强MFCs直接和间接电子传递的机理第42-50页
    4.1 前言第42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4.2.1 实验材料第42-43页
        4.2.2 实验方法第43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49页
        4.3.1 聚苯胺原位修饰碳电极的制备第43-44页
        4.3.2 聚苯胺原位修饰碳电极的表面特性表征第44-45页
        4.3.3 聚苯胺原位修饰碳电极对其MFCs产电性能的影响第45-47页
        4.3.4 聚苯胺原位修饰碳电极影响其增强MFCs直接和间接电子传递的机理第47-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修饰碳电极的构建及其协同促进MFCs直接和间接电子传递的机制第50-65页
    5.1 前言第50-51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1页
        5.2.1 实验材料第51页
        5.2.2 实验方法第51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1-63页
        5.3.1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材料原位修饰碳电极的构建第51-53页
        5.3.2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碳电极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第53-57页
        5.3.3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碳电极对其MFCs的促进效果第57-60页
        5.3.4 石墨烯/聚苯胺复合碳电极协同促进MFCs直接和间接电子传递的机制第60-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66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66页
    6.3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柔性三羧酸配体与过渡/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分级中空二氧化硅限域金属纳米粒子的构建及其选择性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