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0页 |
1.1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 | 第10-11页 |
1.2 毛细管电泳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分离模式 | 第11-14页 |
1.2.1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 | 第11-12页 |
1.2.2 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 第12页 |
1.2.3 毛细管电泳仪器 | 第12-13页 |
1.2.4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 第13-14页 |
1.3 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技术、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毛细管电泳进样技术 | 第14页 |
1.3.2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技术 | 第14-15页 |
1.3.3 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技术 | 第15-16页 |
1.4 电致化学发光 | 第16-21页 |
1.4.1 电致化学发光的概念 | 第16页 |
1.4.2 电致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4.3 电致化学发光体系 | 第17-19页 |
1.4.4 电致化学发光反应类型 | 第19-20页 |
1.4.5 电致化学发光的特点 | 第20-21页 |
1.5 量子点 | 第21-27页 |
1.5.1 量子点的概念 | 第21页 |
1.5.2 量子点的物理性质 | 第21页 |
1.5.3 量子点的量子效应 | 第21-22页 |
1.5.4 量子点的发光原理与发光特征 | 第22-24页 |
1.5.5 量子点的发光机理 | 第24-25页 |
1.5.6 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方式 | 第25页 |
1.5.7 量子点的合成 | 第25-26页 |
1.5.8 量子点的应用 | 第26-27页 |
1.6 CdSe量子点及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 | 第27页 |
1.7 纳米材料探究 | 第27页 |
1.7.1 纳米材料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27页 |
1.7.2 金纳米粒子 | 第27页 |
1.8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8.1 立题依据 | 第27-30页 |
第二章 CdSe量子点和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合成形貌表征及分析 | 第30-38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2.2.1 CdSe量子点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2 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合成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2.3.1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 | 第34-36页 |
2.3.2 两种量子点的形貌表征及分析 | 第36页 |
2.3.3 量子点的稳定性探究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CdSe量子点电化学发光检测生物胺分子的研究 | 第38-52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2 实验工作电极 | 第39-40页 |
3.2.3 工作电极循环伏安曲线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3.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1-44页 |
3.3.2 CdSe量子点、亚精胺、组胺、三丙胺、三乙醇胺的电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 | 第44-45页 |
3.3.3 各种胺类物质对CdSe量子点的增强作用如图所示 | 第45-46页 |
3.3.4 胺分子对CdSe量子点电化学发光强度增强作用原理 | 第46-47页 |
3.3.5 混合样品的分离检测 | 第47-48页 |
3.3.6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重现性 | 第48-49页 |
3.3.7 样品中两种生物胺的分离检测及回收率 | 第49-50页 |
3.4 结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毛细管电泳CdSe/ZnS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的方法检测莱克多巴胺和克伦特罗 | 第52-64页 |
4.1 前言 | 第52-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4.2.2 实验工作电极 | 第53页 |
4.2.3 工作电极循环伏安曲线 | 第53-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4.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5-59页 |
4.3.2 莱克多巴胺和克仑特罗对CdSe/ZnS量子点电化学发光强度增强作用原理 | 第59-60页 |
4.3.3 混合样品的分离检测 | 第60-61页 |
4.3.4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重现性 | 第61页 |
4.3.5 样品中两种生物分子的分离检测及回收率 | 第61-63页 |
4.4 结论 | 第63页 |
4.5 与第三章方法结果对比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纳米金辅助信号生成顺序堆积的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研究 | 第64-80页 |
5.1 前言 | 第64-6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5.2.1 纳米金(AuNPs)的制备与表征 | 第67页 |
5.2.2 固定HRP和Ab的AuNPs探针及免疫复合物的制备 | 第67-68页 |
5.2.3 扇贝样品处理 | 第68页 |
5.2.4 基于顺序堆积在线富集的CE免疫分析EC检测BTX-B免疫反应样品 | 第68-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9页 |
5.3.1 HRP-Au-Ab探针 | 第69-71页 |
5.3.2. 吸附到AuNPs上的HRP和Ab的数量的测定 | 第71-72页 |
5.3.3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72-74页 |
5.3.4 免疫复合物HRP-AuNPs-Ab-Ag条件优化 | 第74-75页 |
5.3.5 CE分离条件 | 第75-76页 |
5.3.6 顺序富集 | 第76-77页 |
5.3.7 基于纳米金辅助信号生成顺序堆积在线富集的CE免疫分析EC检测BTX-B | 第77-78页 |
5.3.8 扇贝样品的检测 | 第78-79页 |
5.4 结论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绩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