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当代全球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 | 第17-19页 |
1.1.2 城镇化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趋势 | 第1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9-2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6.1 市场调查法与系统分析法 | 第26页 |
1.6.2 比较研究与归纳、演绎分析相结合 | 第26页 |
1.6.3 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 | 第26-28页 |
1.7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页 |
1.7.1 透彻分析兵团城镇化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 第28页 |
1.7.2 特殊体制下,兵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如何合理设计 | 第28页 |
1.7.3 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及推进策略 | 第28页 |
1.8 研究创新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9-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2.1.1 城镇化 | 第29页 |
2.1.2 兵团城镇化 | 第29页 |
2.1.3 城镇化发展模式 | 第29页 |
2.1.4 城镇化路径 | 第29-3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2.2.1 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30-31页 |
2.2.2 城镇区位理论 | 第31页 |
2.2.3 城镇布局理论 | 第31页 |
2.2.4 协调发展理论 | 第31-32页 |
2.3 相关文献述评 | 第32-34页 |
2.3.1 关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的研究 | 第32-33页 |
2.3.2 关于兵团城镇化的研究 | 第33-34页 |
2.3.3 现有文献评价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兵团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 第35-56页 |
3.1 兵团城镇化的特殊环境 | 第35-39页 |
3.1.1 区位环境 | 第35-36页 |
3.1.2 地理条件与水资源 | 第36-37页 |
3.1.3 自然资源条件 | 第37-38页 |
3.1.4 特殊体制与政策环境 | 第38页 |
3.1.5 人文环境 | 第38-39页 |
3.2 兵团城镇发展历程 | 第39-42页 |
3.2.1 初创阶段——使命推动 | 第39-40页 |
3.2.2 停滞阶段——政策抑制 | 第40页 |
3.2.3 复苏阶段——改革推进 | 第40-41页 |
3.2.4 飞进阶段——政策助力与内涵发展 | 第41-42页 |
3.3 兵团城镇发展水平分析 | 第42-51页 |
3.3.1 兵团城镇发展概况 | 第42页 |
3.3.2 空间布局与规模体系 | 第42-45页 |
3.3.3 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 | 第45-46页 |
3.3.4 人口城镇化水平 | 第46-47页 |
3.3.5 非农就业水平 | 第47-49页 |
3.3.6 社会城镇化水平 | 第49-51页 |
3.4 兵团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定分析 | 第51-55页 |
3.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的整理 | 第51-52页 |
3.4.2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定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52-53页 |
3.4.3 兵团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定评价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兵团特殊体制对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 第56-70页 |
4.1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弱化农工的城镇化选择权 | 第56-58页 |
4.1.1 委托代理关系及代理问题 | 第56-57页 |
4.1.2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限制城镇化中农工自发选择 | 第57-58页 |
4.2 团场双重主体地位限制城镇化资源规模 | 第58-60页 |
4.2.1 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团场双重主体地位 | 第58页 |
4.2.2 团场经济主体地位降低城镇建设资金规模 | 第58-59页 |
4.2.3 团场行政主体地位残缺形成的城镇化障碍 | 第59-60页 |
4.3 兵团集中体制影响下的师团城镇化行为 | 第60-62页 |
4.3.1 兵团体制的科层化特征分析 | 第60-61页 |
4.3.2 兵团“戍边”的任务导向,影响师团配置城镇建设资源 | 第61页 |
4.3.3 兵团体制中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选择性 | 第61-62页 |
4.3.4 兵团内部组织间缺乏横向联系,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封闭性 | 第62页 |
4.4 兵团特色城镇化过程中团场权利边界分析 | 第62-64页 |
4.4.1 企业边界理论 | 第62-63页 |
4.4.2 兵团城镇化过程中师团权利边界的理论分析 | 第63-64页 |
4.5 兵团特色城镇化过程中师团权力边界的逻辑分析 | 第64-68页 |
4.5.1 城镇化初期的兵团城镇建设权利边界 | 第64-66页 |
4.5.2 城镇化中后期的兵团城镇建设权利边界 | 第66-67页 |
4.5.3 兵团城镇建设权利边界的进一步探讨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兵团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与约束条件分析 | 第70-83页 |
5.1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启动机制——农业现代化 | 第70-74页 |
5.1.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 第70-71页 |
5.1.2 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受兵团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 第71-74页 |
5.2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 | 第74-75页 |
5.2.1“屯垦使命”需要城镇提供必要服务 | 第74页 |
5.2.2“戍边使命”需要城镇提供必要的保障功能 | 第74-75页 |
5.3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新型工业化 | 第75-78页 |
5.3.1 兵团新型工业化 | 第76页 |
5.3.2 兵团新型工业化对兵团城镇发展的影响 | 第76-78页 |
5.4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约束力——水资源限制 | 第78-80页 |
5.4.1 水资源对新疆及兵团社会发展的作用 | 第78-79页 |
5.4.2 水资源对兵团城镇化的约束作用 | 第79-80页 |
5.5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约束力——地缘限制 | 第80-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兵团特色城镇化中城镇职能研究 | 第83-90页 |
6.1 兵团城镇职能的内涵分析 | 第83-84页 |
6.1.1 兵团城镇维稳职能的内涵分析 | 第83页 |
6.1.2 兵团城镇戍边职能的内涵分析 | 第83-84页 |
6.1.3 兵团城镇经济发展带动职能的内涵分析 | 第84页 |
6.2 兵团城镇职能发展现状分析 | 第84-86页 |
6.2.1 兵团城镇职能发展状态 | 第84-85页 |
6.2.2 兵团城镇职能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85-86页 |
6.3 兵团城镇一般职能的发展思路 | 第86-87页 |
6.4 兵团特殊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 第87-89页 |
6.4.1 兵团“维稳型”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 第87-88页 |
6.4.2 兵团“戍边型”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 第88页 |
6.4.3 兵团“经济发展带动型”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 第88-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兵团特殊体制下的特色城镇化模式研究 | 第90-111页 |
7.1 兵团模式的特殊内涵与特点 | 第90-93页 |
7.1.1 兵团模式的特殊内涵 | 第90页 |
7.1.2 兵团模式的特点 | 第90-93页 |
7.2“师市合一”模式 | 第93-104页 |
7.2.1“师市合一”模式的内涵 | 第93-94页 |
7.2.2“师市合一”模式的特点 | 第94-96页 |
7.2.3 新时期“师市合一”模式的具体发展 | 第96-102页 |
7.2.4 新时期“师市合一”模式的内涵拓展 | 第102-103页 |
7.2.5 新时期“师市合一”模式的保障体系 | 第103-104页 |
7.3“兵地共建”模式 | 第104-107页 |
7.3.1“兵地共建”模式的内涵 | 第104页 |
7.3.2“兵地共建”模式的特点 | 第104-106页 |
7.3.3 新时期“兵地共建”模式的具体发展 | 第106-107页 |
7.4“一团一镇”模式(团镇合一模式) | 第107-110页 |
7.4.1“团镇合一”模式的内涵 | 第107页 |
7.4.2“一团一镇,团镇合一”模式的特点 | 第107-108页 |
7.4.3 新时期“一团一镇”模式的具体表现 | 第108页 |
7.4.4 新时期“一团一镇”模式的内涵拓展 | 第108-109页 |
7.4.5 新时期“一团一镇”模式的保障体系 | 第109-11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八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 第111-123页 |
8.1 国外城镇化的路径 | 第111-115页 |
8.1.1 美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 第111-112页 |
8.1.2 英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 第112-114页 |
8.1.3 德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 第114页 |
8.1.4 以色列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 第114-115页 |
8.2 国内城镇化的路径 | 第115-118页 |
8.2.1 苏南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第115-116页 |
8.2.2 珠三角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第116-117页 |
8.2.3 旅游资源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 第117页 |
8.2.4 资源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 第117页 |
8.2.5 生态移民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 第117-118页 |
8.3 国外经验对兵团城镇化的启示 | 第118-120页 |
8.3.1 推进城镇化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 | 第118页 |
8.3.2 构建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 第118-119页 |
8.3.3 城镇化政策应体现系统性 | 第119-120页 |
8.3.4 兵团要“适度”引导 | 第120页 |
8.4 国内经验对兵团城镇化的启示 | 第120-122页 |
8.4.1 走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农产品特色型城镇建设 | 第120-121页 |
8.4.2 走集群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资源型城镇建设 | 第121页 |
8.4.3 走边贸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边贸型城镇建设 | 第121-122页 |
8.4.4 走辐射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城镇带建设 | 第122页 |
8.4.5 走旅游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飞地型旅游城镇建设 | 第122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九章 兵团特殊体制下的特色城镇化路径选择 | 第123-141页 |
9.1 兵团特色城镇化空间布局的路径选择 | 第123-129页 |
9.1.1 兵团特色城镇化空间布局目标 | 第123-124页 |
9.1.2 兵团特色城镇化战略空间布局路径选择 | 第124-129页 |
9.2 兵团特色城镇化功能布局路径选择 | 第129-133页 |
9.2.1 兵团特色城镇化功能布局路径目标 | 第129页 |
9.2.2 兵团特色城镇化功能布局路径选择 | 第129-133页 |
9.3 兵团特色城镇化规模布局路径选择 | 第133-134页 |
9.3.1 兵团特色城镇化规模布局路径目标 | 第133页 |
9.3.2 兵团特色城镇化规模布局路径选择 | 第133-134页 |
9.4 兵团特色城镇化产业布局路径选择 | 第134-138页 |
9.4.1 兵团特色城镇化产业布局路径目标 | 第134-135页 |
9.4.2 兵团特色城镇化产业布局路径选择 | 第135-138页 |
9.5 兵团特色城镇化人口布局路径选择 | 第138-139页 |
9.5.1 兵团特色城镇化人口布局路径目标 | 第138页 |
9.5.2 兵团特色城镇化人口布局路径选择 | 第138-139页 |
9.6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十章 兵团第四师62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选择 | 第141-154页 |
10.1 兵团62团的基本情况 | 第141-142页 |
10.2 兵团62团特色城镇化建设模式探讨 | 第142-143页 |
10.2.1 62 团的城镇化发展的特性分析 | 第142页 |
10.2.2 62 团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 第142-143页 |
10.3 兵团62团特色城镇化路径选择分析 | 第143-152页 |
10.3.1 边境景观“旅游型”小城镇 | 第143-145页 |
10.3.2 生态田园“宜居型”小城镇 | 第145-147页 |
10.3.3 边境口岸“经济带动型”小城镇 | 第147-149页 |
10.3.4 人口稳增“戍边型”小城镇 | 第149-151页 |
10.3.5 民族融合“维稳型”小城镇 | 第151-152页 |
10.4 兵团62团特色城镇化的发展保障 | 第152-153页 |
10.4.1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 第152页 |
10.4.2 发挥生态优势,改善投资环境 | 第152-153页 |
10.4.3 因地制宜,凸显特色 | 第153页 |
10.5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十一章 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54-160页 |
11.1 创新兵团城镇管理体制 | 第154-155页 |
11.1.1 探索行政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城镇化机制 | 第154页 |
11.1.2 对“师市合一”的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 | 第154-155页 |
11.1.3 成立兵地城镇发展协调机构 | 第155页 |
11.2 加快兵团农业人口转移 | 第155-156页 |
11.2.1 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 | 第155页 |
11.2.2 推进团场土地流转改革 | 第155-156页 |
11.2.3 加强兵团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 第156页 |
11.3 加强兵团城镇对农区人口的聚集能力 | 第156-157页 |
11.3.1 健全商品房建设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 第156-157页 |
11.3.2 建立健全自主专业扶植体系 | 第157页 |
11.4 提升兵团城镇发展动力 | 第157-158页 |
11.4.1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 第157页 |
11.4.2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兵团支柱产业 | 第157-158页 |
11.4.3 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 | 第158页 |
11.4.4 加快推进口岸贸易的发展 | 第158页 |
11.5 加大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 第158页 |
11.6 加强兵团城镇特殊职能建设 | 第158-159页 |
11.7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12.1 研究结论 | 第160-161页 |
12.2 研究展望 | 第161-16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2-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作者 简介 | 第167-168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