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9-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25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5-28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6-28页 |
第2章 融资租赁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8-45页 |
2.1 融资租赁含义及其经济功能 | 第28-33页 |
2.1.1 融资租赁内涵界定 | 第28-30页 |
2.1.2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微观视角 | 第30-31页 |
2.1.3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宏观推动作用 | 第31-32页 |
2.1.4 实体经济发展为融资租赁提供客观动力 | 第32-33页 |
2.2 融资租赁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 | 第33-37页 |
2.2.1 融资租赁风险含义与风险识别 | 第33-35页 |
2.2.2 宏观层面融资租赁的系统性风险 | 第35-36页 |
2.2.3 融资租赁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 第36-37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7-45页 |
2.3.1 融资租赁发展的内在动因 | 第37-39页 |
2.3.2 融资租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第39-42页 |
2.3.3 融资租赁风险测度与防范 | 第42-43页 |
2.3.4 文献评述 | 第43-45页 |
第3章 我国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45-63页 |
3.1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历程 | 第45-47页 |
3.1.1 起步发展阶段(1980年-1987年) | 第45-46页 |
3.1.2 风险暴露阶段(1988年-1998年) | 第46页 |
3.1.3 与行业整顿阶段(1999年-2000年) | 第46页 |
3.1.4 调整建设阶段(2004年-2007年) | 第46-47页 |
3.1.5 全面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 第47页 |
3.2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现状评价 | 第47-52页 |
3.2.1 金融危机后融资租赁行业成长迅速 | 第47-49页 |
3.2.2 金融租赁主导行业发展 | 第49-50页 |
3.2.3 融资租赁产业及其支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 第50-51页 |
3.2.4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渗透水平亟待提升 | 第51-52页 |
3.3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2-57页 |
3.3.1 监管制度缺失制约行业稳定发展 | 第53-54页 |
3.3.2 行业结构与区域分布失衡 | 第54-56页 |
3.3.3 业务模式单一与融资渠道集中 | 第56-57页 |
3.4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存在的风险 | 第57-63页 |
3.4.1 基于金融属性视角融资租赁存在的主要风险 | 第57-60页 |
3.4.2 基于融资租赁交易各方的风险考察 | 第60-63页 |
第4章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与实证 | 第63-86页 |
4.1 融资租赁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63-69页 |
4.1.1 融资租赁的金融功能内涵 | 第63-65页 |
4.1.2 经济转型与融资租赁发展 | 第65-66页 |
4.1.3 融资租赁促进地区资本形成与积累 | 第66-68页 |
4.1.4 融资租赁推动区域技术进步 | 第68-69页 |
4.2 融资租赁投资拉动效应——基于金融市场化的视角 | 第69-77页 |
4.2.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70-73页 |
4.2.2 面板门槛模型的构建 | 第73-75页 |
4.2.3 实证回归 | 第75-76页 |
4.2.4 实证结论 | 第76-77页 |
4.3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 | 第77-86页 |
4.3.1 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 | 第77-78页 |
4.3.2 实证分析 | 第78-84页 |
4.3.3 实证结论 | 第84-86页 |
第5章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挑战:风险评估 | 第86-117页 |
5.1 融资租赁风险的形成 | 第86-93页 |
5.1.1 融资租赁风险的产生机制 | 第87-90页 |
5.1.2 外部约束与融资租赁风险 | 第90-93页 |
5.2 融资租赁的宏观风险评估——基于承租人的视角 | 第93-107页 |
5.2.1 研究设计 | 第93-95页 |
5.2.2 Copula函数构建 | 第95-96页 |
5.2.3 Copula模型分析 | 第96-104页 |
5.2.4 CoVaR模型 | 第104-107页 |
5.2.5 实证结论 | 第107页 |
5.3 融资租赁的微观风险评估——基于出租人视角 | 第107-117页 |
5.3.1 CAMEL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8-110页 |
5.3.2 基于CAMEL方法融资租赁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 | 第110-115页 |
5.3.3 研究结论 | 第115-117页 |
第6章 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际经验借鉴 | 第117-134页 |
6.1 融资租赁全面发展的美国模式 | 第118-122页 |
6.1.1 美国融资租赁发展历程 | 第118-120页 |
6.1.2 美国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 第120-121页 |
6.1.3 美国融资租赁创新与风险管理的辩证考察 | 第121-122页 |
6.2 以设备租赁为核心的欧洲模式 | 第122-127页 |
6.2.1 欧洲融资租赁市场发展历程 | 第122-123页 |
6.2.2 欧洲主要国家融资租赁发展现状考察 | 第123-125页 |
6.2.3 欧洲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125-126页 |
6.2.4 欧洲融资租赁业风险防范的主要经验 | 第126-127页 |
6.3 以产融结合为特色的日韩模式 | 第127-131页 |
6.3.1 日本融资租赁发展历程与市场结构考察 | 第127-129页 |
6.3.2 韩国融资租赁发展历程与市场结构考察 | 第129-130页 |
6.3.3 日韩融资租赁风险防范基于政策的考察 | 第130-131页 |
6.4 发达国家融资租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 第131-134页 |
6.4.1 明确融资租赁的行业定位 | 第131-132页 |
6.4.2 选择适宜的监管模式 | 第132-133页 |
6.4.3 我国融资租赁未来发展方向 | 第133-134页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34-14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7.2 促进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35-142页 |
7.2.1 增强融资租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 第135-137页 |
7.2.2 全面提升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水平 | 第137-138页 |
7.2.3 优化融资租赁发展的制度环境 | 第138-139页 |
7.2.4 提高融资租赁支持中小企业力度 | 第139-140页 |
7.2.5 大力推进租赁资产证券化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后记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