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及协同治理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来源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1 特种设备安全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电梯安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脆弱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4 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49页 |
2.1 安全管理理论 | 第25-29页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9-33页 |
2.3 脆弱性理论 | 第33-40页 |
2.4 协同治理理论 | 第40-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电梯安全治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 第49-74页 |
3.1 我国电梯产业发展现状 | 第49-54页 |
3.1.1 我国电梯产量 | 第49页 |
3.1.2 我国电梯保有量 | 第49-51页 |
3.1.3 我国电梯制造企业状况 | 第51-52页 |
3.1.4 我国电梯维保企业状况 | 第52-54页 |
3.2 国内外电梯安全现状 | 第54-59页 |
3.2.1 我国电梯安全现状 | 第54-56页 |
3.2.2 美国电梯安全现状 | 第56页 |
3.2.3 韩国电梯安全现状 | 第56-57页 |
3.2.4 香港电梯安全现状 | 第57-59页 |
3.3 国内外电梯安全监管模式 | 第59-65页 |
3.3.1 我国电梯安全监管模式 | 第59-61页 |
3.3.2 国外电梯安全监管模式 | 第61-65页 |
3.4 我国电梯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65-73页 |
3.4.1 电梯安全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5-71页 |
3.4.2 电梯安全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71-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电梯安全脆弱性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74-93页 |
4.1 安全风险理论存在的问题 | 第74-75页 |
4.2 安全脆弱性理论构建 | 第75-80页 |
4.2.1 安全脆弱性的概念 | 第75-76页 |
4.2.2 安全脆弱性的模型 | 第76-80页 |
4.3 电梯安全脆弱性模型构建 | 第80-87页 |
4.3.1 电梯安全危险源、脆弱性与事故 | 第80-82页 |
4.3.2 电梯安全脆弱性影响因素 | 第82-83页 |
4.3.3 电梯安全脆弱性框架模型 | 第83-86页 |
4.3.4 电梯安全脆弱性模型优势 | 第86-87页 |
4.4 电梯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7-92页 |
4.4.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87页 |
4.4.2 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87-88页 |
4.4.3 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 第88-90页 |
4.4.4 指标体系结构优化 | 第90-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研究 | 第93-115页 |
5.1 指标体系权重测算 | 第93-98页 |
5.1.1 德尔菲法 | 第93页 |
5.1.2 层次分析法 | 第93-96页 |
5.1.3 脆弱性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96-98页 |
5.2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测算方法研究 | 第98-101页 |
5.2.1VIKOR的基本原理 | 第98-99页 |
5.2.2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的VIKOR测算 | 第99-101页 |
5.3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测算实证研究 | 第101-107页 |
5.4 电梯安全脆弱性指数聚类分析 | 第107-114页 |
5.4.1 聚类算法 | 第107-108页 |
5.4.2 指数聚类 | 第108-113页 |
5.4.3 分级监管 | 第113-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6 电梯安全脆弱性协同治理体系研究 | 第115-135页 |
6.1 电梯安全协同治理体系框架 | 第115-117页 |
6.2 电梯安全协同治理主体与机制 | 第117-124页 |
6.2.1 协同治理主体 | 第117-120页 |
6.2.2 协同治理机制 | 第120-124页 |
6.3 电梯安全脆弱性与协同治理机制相互关系模型 | 第124-133页 |
6.3.1 结构方程的基本原理 | 第124-126页 |
6.3.2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第126-128页 |
6.3.3 样本和研究方法 | 第128页 |
6.3.4 实证结果 | 第128-13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7 电梯安全脆弱性协同治理政策研究 | 第135-149页 |
7.1 从政府出发遏制脆弱性,推进元治 | 第135-139页 |
7.1.1 强化安全监管顶层设计 | 第135-136页 |
7.1.2 重塑协同治理责任体系 | 第136-139页 |
7.2 从社会出发遏制脆弱性,推进善治 | 第139-141页 |
7.2.1 深化检验机构改革 | 第139-140页 |
7.2.2 释放行业协会活力 | 第140页 |
7.2.3 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 第140-141页 |
7.3 从市场出发遏制脆弱性,推进自治 | 第141-145页 |
7.3.1 完善信用机制 | 第142-143页 |
7.3.2 完善保险机制 | 第143-144页 |
7.3.3 完善工匠机制 | 第144-145页 |
7.4 从公众出发遏制脆弱性,推进共治 | 第145-148页 |
7.4.1 公众参与协同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 | 第145-146页 |
7.4.2 公众参与在重大安全事故中的影响 | 第146页 |
7.4.3 公众参与电梯安全治理的重要举措 | 第146-14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8.1 结论 | 第149-150页 |
8.2 创新点 | 第150页 |
8.3 展望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作者简介 | 第164-166页 |
附录A | 第166-170页 |
附录B | 第170-172页 |
附录C | 第172-175页 |
附录D | 第175-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