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5-3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26页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第18-22页 |
二、境外研究述评 | 第22-2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8-33页 |
一、研究过程创新 | 第28-29页 |
二、研究内容创新 | 第29-33页 |
第一章 大学生体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 第33-74页 |
第一节 体验教育界说 | 第33-66页 |
一、体验与体验教育 | 第33-51页 |
二、体验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51-6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体验教育新理念 | 第66-74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脱节困境 | 第67-69页 |
二、知行脱节困境的大学生体验教育回应 | 第69-74页 |
第二章 体验教育的历程与审思 | 第74-91页 |
第一节 体验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74-82页 |
一、体验教育的历程概述 | 第74-81页 |
二、国内高校大学生体验教育的引入与探索 | 第81-82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体验教育的得失审思 | 第82-91页 |
一、大学生体验教育的发展成就 | 第83-84页 |
二、大学生体验教育的不足之处 | 第84-9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体验教育的要素整合 | 第91-119页 |
第一节 引领与体验整合 | 第92-96页 |
一、引领与体验整合的意义 | 第92-93页 |
二、引领与体验整合的路径 | 第93-96页 |
第二节 内容与载体整合 | 第96-105页 |
一、内容与载体整合的意义 | 第97-102页 |
二、内容与载体整合的途径 | 第102-105页 |
第三节 过程与方法整合 | 第105-119页 |
一、过程与方法整合的意义 | 第107-108页 |
二、过程与方法整合的路径 | 第108-11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体验教育的策略探新 | 第119-132页 |
第一节 主题与情感体验的匹配策略 | 第119-123页 |
一、主题与情感体验 | 第119-121页 |
二、主题与情感体验的匹配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信息与情景记忆的强化策略 | 第123-127页 |
一、信息与情景记忆 | 第123-125页 |
二、信息与情景记忆的强化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认知与德性智慧的引导策略 | 第127-132页 |
一、认知与德性智慧 | 第127-129页 |
二、认知与德性智慧的引导 | 第129-132页 |
第五章 大学生体验教育的效用分析 | 第132-181页 |
第一节 大学生体验教育的效用追求 | 第132-139页 |
一、教育目标的一体性追求 | 第132-135页 |
二、教育环节的融通性追求 | 第135-136页 |
三、体验过程的同频性追求 | 第136-137页 |
四、思想评价的连贯性追求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体验教育的效用评析 | 第139-173页 |
一、大学生体验教育的效用评析涵义与特征 | 第139-144页 |
二、评析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 第144-173页 |
第三节 大学生体验教育的效用期许 | 第173-181页 |
一、锐意改革,开展大学生体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第174-176页 |
二、整合资源,加快培养大学生体验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 第176-177页 |
三、创造条件,启动大学生体验教育活动营地建设工程 | 第177-179页 |
四、政策引领,加强大学生体验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 第179-181页 |
结语 | 第181-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0页 |
附录 | 第190-194页 |
附录 1:安徽省高校辅导员上岗培训课程“班级凝聚力主题”大学生体验教育专题调查问卷 | 第190-191页 |
附录 2:大学生体验教育访谈对象选择分配表 | 第191-192页 |
附录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体验教育研究》的专家访谈提纲 | 第192-193页 |
附录 4:大学生体验教育实证体验试验图例 | 第193-194页 |
致谢 | 第194-196页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