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理论观照下的中学诗歌教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国外互文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互文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互文理论的概述 | 第14-16页 |
(一)互文理论的缘起 | 第14页 |
(二)互文理论概念的提出 | 第14-15页 |
(三)互文理论的成熟 | 第15-16页 |
二、中学诗歌教学的现状 | 第16-22页 |
(一)中学诗歌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16-18页 |
1.学生的诗歌学习状况调查 | 第16-17页 |
2.教师的诗歌教学情况调查 | 第17-18页 |
(二)中学诗歌教学的问题探析 | 第18-22页 |
1、诗歌教学中缺乏鉴赏 | 第18-19页 |
2、诗歌教学中缺乏朗读 | 第19-20页 |
3、诗歌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不当 | 第20页 |
4、诗歌教学中多元解读泛滥 | 第20-22页 |
三、互文理论引入诗歌教学的可行性 | 第22-33页 |
(一)从意象探寻互文之踪 | 第22-24页 |
(二)从艺术手法找寻互文之影 | 第24-29页 |
1、用典 | 第24-25页 |
2、反衬 | 第25-27页 |
3、象征 | 第27页 |
4、比兴 | 第27-28页 |
5、炼字 | 第28-29页 |
(三) 从情感发现互文之痕 | 第29-30页 |
(四) 从主题发掘互文之迹 | 第30-33页 |
四、互文性理论观照下的中学诗歌教学策略 | 第33-45页 |
(一)互文拓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 第33-35页 |
1、联系拓展资源,捕捉文本互涉 | 第33页 |
2、活用教学范式,引导互文解读 | 第33-35页 |
(二)互文对比:探寻深层内涵 | 第35-39页 |
1、以意象为出发点,比较不同诗歌的情感 | 第35-36页 |
2、以典故为着眼点,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 | 第36-37页 |
3、以时间为轴线,比较同时期的诗歌类型 | 第37-38页 |
4、以生平为载体,比较同作家的诗歌风格 | 第38-39页 |
(三)互文联想:促进多元解读 | 第39-42页 |
1、归纳提取,主题研讨 | 第39-41页 |
2、还原分析,深层解读 | 第41-42页 |
(四)互文迁移:提升应用能力 | 第42-45页 |
1、以教材为出发点,链接课外诗歌 | 第42-43页 |
2、以鉴赏为途径,引导作文仿写 | 第43-45页 |
五、互文理论在中学诗歌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45-47页 |
(一)控制量度:互涉文本的引入要适量 | 第45页 |
(二)把握深度:互涉文本的选择要关注学情 | 第45-46页 |
(三)注意广度:互涉文本的选择要考虑学习目标 | 第46页 |
(四)坚持适度:互涉文本的引入要适度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一 | 第50-51页 |
附录二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