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34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植物组织培养 | 第11-13页 |
1.2.1 器官发生 | 第12页 |
1.2.2 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12-13页 |
1.3 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1.3.1 针叶树体胚发生的过程 | 第20-22页 |
1.3.2 针叶树体胚发生的理化基础 | 第22-24页 |
1.3.3 落叶松体胚发生的研究现状 | 第24页 |
1.4 针叶树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4-33页 |
1.4.1 针叶树遗传转化的方法 | 第24-25页 |
1.4.2 农杆菌介导针叶树遗传转化 | 第25-31页 |
1.4.3 基因枪介导针叶树遗传转化 | 第31页 |
1.4.4 落叶松转基因研究的现状 | 第31-33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3页 |
1.6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 第33-34页 |
2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增殖 | 第34-5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4-3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2.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8-39页 |
2.2.2 次氯酸钠的消毒效果 | 第39页 |
2.2.3 外植体采集时间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4 家系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页 |
2.2.5 2,4-D浓度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41页 |
2.2.6 基本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1页 |
2.2.7 固体培养的最佳继代周期 | 第41-43页 |
2.2.8 生长调节剂对增殖的影响 | 第43-44页 |
2.2.9 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44-46页 |
2.2.10 继代培养方式对增殖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11 生长调节剂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 讨论 | 第48-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3 体细胞胚成熟前的预培养 | 第54-6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54-5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3.2.1 预培养周期对体胚发的影响 | 第56-58页 |
3.2.2 离子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58页 |
3.2.3 蔗糖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4 肌醇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59页 |
3.2.5 谷氨酰胺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6 水解酪蛋白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60页 |
3.2.7 Gln与CH的互作效应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8 生长调节物质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61页 |
3.2.9 预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 第61-65页 |
3.3 讨论 | 第65-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体细胞胚的成熟及植株再生 | 第68-8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68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68-7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3页 |
4.2.1 糖类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第71页 |
4.2.2 有机物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第71-73页 |
4.2.3 ABA脱落酸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第73页 |
4.2.4 AgNO3硝酸银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第73-74页 |
4.2.5 过氧化氢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 第74-75页 |
4.2.6 成熟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 第75-79页 |
4.2.7 体细胞胚胎的萌发及植株再生 | 第79-82页 |
4.2.8 组织愈伤化的发生 | 第82-83页 |
4.2.9 次生体胚的发生 | 第83页 |
4.2.10 再生植株的移栽 | 第83页 |
4.3 讨论 | 第83-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5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理化研究 | 第88-10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8-93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88-89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89-9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9页 |
5.2.1 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几种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93-94页 |
5.2.2 增殖方式对愈伤组织几种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94-96页 |
5.2.3 体胚发生过程中形态及几种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96-99页 |
5.3 讨论 | 第99-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6 长白落叶松的遗传转化研究 | 第104-12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12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104-106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106-11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21页 |
6.2.1 胚性组织的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 第112-115页 |
6.2.2 侵染液浓度的影响 | 第115页 |
6.2.3 乙酰丁香酮添加方式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2.4 共培养周期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6.2.5 抑菌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117页 |
6.2.6 恢复培养周期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6.2.7 植物材料对转化的影响 | 第118页 |
6.2.8 筛选抗生素种类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2.9 基因枪介导遗传转化的结果 | 第119页 |
6.2.10 抗性组织的PCR检测结果 | 第119-120页 |
6.2.11 抗性组织的GUS染色结果 | 第120页 |
6.2.12 转化组织的体细胞胚胎成熟 | 第120-121页 |
6.3 讨论 | 第121-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结论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4页 |
图版 | 第144-150页 |
缩略词表 | 第150-151页 |
附录 | 第151-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